畿辅通志 - 第 756 页/共 974 页
东北入方顺水源盛而水饶疏而引之不可胜用也
放水河之西有滱水发源山西之灵邱由倒马闗
入唐县为唐河横水自西北来居民引以溉稻直
达下素町畦相望经曲阳之镇里髙门所溉尤多南
入定州而白龙泉复夹之王耨张谦等村傍河皆
圩岸也应推广以极水力所得稻田难以顷亩计矣
又考完县旧志前明曽于唐之北洛开渠引入放水
河二邑均赖其利今河迹现存当挖浚以复其旧而
北洛之南原有腾桥一座以防山水之冲亦应访其
制而多设之 唐河之南有沙河来自山西之繁峙
至白坡头口入曲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当城胭
脂二河行唐之郜河咸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经自
乐厯定州沿流多资灌溉宕城鸦窝产徳北川南川
皆其处也他如阜平之崔家庄行唐之龙冈甘泉河
新乐之何家庄浴河俱有水田而泉渠颇多堙废徧
行疏涤所获尤多 沙河之南有滋河源自山西枚
回山经灵寿为慈水七祖寨岔头锦绣大明川壅流
皆可田入行唐之张茂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
出遶县治北旋经深泽之龙泉涸沃仁桥疏流成渠
皆天然水利也三水颇称巨流毕于祁州之三岔
口下为猪龙河往往泛溢为害去岁决柴淀口浸及
任邱者即此水也以上诸水于白沟者七于依
城河者十有六于三岔口者十有一而尽摄于西
淀焉自此而南水之载在图经者二十有一唯滹沱
最大发源山西繁峙之泰戏山由雁门入直之平
山界冶河绵曼嵩阳雷沟沕沕水等河皆入焉治河
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松岭流至平山初不
与滹水相通自二水合流而滹沱之势遂猛屡奔溃
为正定害元时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退十之
三四已而冶河淤塞复入滹河岁有溃决之患皇庆
中议复之而未果又按汉书地志冶水即太白渠也
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于洨此冶之故道本与
洨合今应于入滹之处塞而断之循其故流加以挖
浚引入洨河则滹沱之猛可减此前人已试之成功
也 洨河发源获鹿之莲花营洚北村二泉其源颇
有堙塞至栾城西南合北沙河而流始渐大浇溉可
资但苦岸髙难以升引应作坝以壅之俾水与岸平
开沟二三尺纵横俱可通流涓滴皆为我用矣伏秋
水涨则决坝以泄之旱涝无虞万全之利也洨河下
流自宁晋入泊旧有石闸三座遗迹尚存现今两岸
居民尚戽水以浇畦麦其为水利之用亦可想见矣
洨河以南水自赞皇来者有槐水午水自临城来
者有泲水泥河泜河沙河自内邱来者有李阳河七
里河小马河栁河或名在而迹已湮或源存而流已
徙道途所经一一访求即土人亦不能言其故而指
其处然石桥宛在断碣犹存或此等本非恒流前人
开之为泄涝归泊之路今皆任民耕种以致山水暴
下弥漫四野贪尺寸之利贻害无穷今已委员查勘
酌量疏通令漫水有归田畴不受其害小栁河之东
为圣水井亦名圣女河源出任县之栾村圣女祠下
泉从地涌引流可田南为白马河源出内邱之鹊山
经邢台居民建闸溉田壅之而不使下下流遂湮水
涨之时则以邻为壑故北之圣女南之牛尾二河俱
被其冲突为任邑害今应浚白马入泊之流严邢台
闭闸之禁害去而利乃可兴矣牛尾河发源邢台之
达活泉水盛岸髙直达于任县泊作闸节宣利赖曷
穷焉 又南为百泉河源出邢台之风门山亦名七
里河厯南和之北豆村康家庄等处有闸十三座溉
田数百顷而任县不沾一勺之润今应立法以均其
利自下而上各以三日为期则沿流一带皆水田也
但河身尚隘宜展而倍之 百泉之南为野河源出
邢台之西山下经野河村入沙河沙河源出山西辽
州之湡水流至沙河县南分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
县为沣河一流永年北下鸡泽至南和为干河抵任
县合洺河入任县治沙河县之普润闸溉田四十余
顷者是其利也洺河亦发源于辽州厯河南之武安
而入直永年县过鸡泽南和下与沙河合近年常
苦涸竭若引滏阳之水假沙洺之道两河之间俱可
沾其浸溉 滏阳河诸水之巨流也源出河南磁州
之神麕山至邯郸南渚沁二水流永年抵曲周过
鸡泽平乡任县隆平至宁晋贯大泊而出抵冀州与
滹沱水合所经之处疏渠灌稻元臣郭守敬曽言可
灌田三千顷而明臣髙汝行朱泰等建惠民等八闸
民以殷富近为磁州之民筑坝截流八闸已废其六
今应均平水利照旧修复其措置磁州一节容臣等
另折具
奏以上诸水入任县泊者十八宁晋泊者十二则此二
泊固二十余河之委汇也 查任县泊土人谓之南
泊宁晋泊土人谓之北泊皆禹贡大陆泽故地也
南泊所受诸水旧注滏河自滹漳阗淤河髙于泊所
有出水五沟势成倒灌难以议开唯鸡爪一河不足
消全泊之涨此任民所以哓哓于穆家口之开塞也
隆平地居二泊之间惟恐坐受其浸故力争而阻之
及委员查勘穆家口河道原自通流特隘而浅耳今
应略加疏浚为力无多其邢家湾及王甫堤旧桥卑
壊不无梗塞亦应改建添设以畅其流而马家店以
下所有之沣河古堤略为修补以防漫溢任民既不
苦于漂沈即隆民何忧波及也 北泊周围百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