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754 页/共 974 页
滹沱滏阳大陆之水焉蔡沈禹贡注云唐人言漳
水独自达海请以为渎可知天津归海之水以子牙
为正流其余诸水皆附之以达于海者也夫以奔腾
注海之势遮之以数百里纡回曲折之堤河身淤垫
髙于平地两岸相距不过数丈旧时支港坌流一槩
堙塞欲其不冲不泛安可得乎考任邱旧志子牙下
流有清河夹河月河皆分子牙之流同趋于淀今宜
寻求故道开决分注以缓奔放之势永定河俗名
浑河其源本不甚大所以迁徙无定者缘水浊泥多
河底逐年淤髙久之洪流壅滞必决向洼下之地其
流既改故道遂堙盖水性就下无定者正其所以有
定也今应于毎年水退之后挖去淤泥俾现在河之
形不致淤髙庶保将来不复迁徙二河出口俱在东
淀之西淀之淤塞实由于此 臣 等面奉
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此
圣谟逺照经久无之至计也今应自栁岔口引浑河稍
北遶王庆坨之东北入淀子牙河现由王家口分为
二股今应障其西流约束归一两河各依南北岸分
道东流仍于淀内筑堤使河自河而淀自淀河身务
须深浚常使淀水髙于河水仍设浅夫随时挑浚毋
令淤塞两河淀内之堤至三角淀而止盖三角一淀
为众淀之归宿容蓄广而委输疾但照旧开通逐年
捞浚二河之浊流自不能为患而万派之朝宗可得
安澜矣此廓清淀池调剂二河之大略也再各处堤
防冲溃甚多应俟堤内水泄兴工修筑其髙阳河之
柴淀口河身南徙旧河淤塞断流应速挑浚复其故
道新河之南界连任邱有古堤一道亦冲溃数殷以
致任邱西北村庄尽被淹没鄚州一带通衢亦宛在
水中现今任令详请开挑淀堤消泄亦应俟水退之
后照旧修筑并垫髙行路以便往来又新安之雹河
自西折东遶县治之南入淀而徐河入漕河复自
刘家庄泛滥而下新安正当二河之冲毎遭漂没之
患应于三台村南开河一道引漕河之水入雹河
由县之正北入应家淀南岸筑堤以县治凡县属
之大小溵淀俱可以圩田种树甚为有益凡如此之
处不少尚须逐一查勘并天津海口
京东
畿南等处统俟来春查明具
奏谨将勘过情形绘图恭呈
御览伏乞
皇上睿鉴指示 臣 等未敢擅便谨
奏
请设营田专官事宜疏 怡贤亲王
窃周礼遂人所掌畎遂沟洫浍川之制甚备涝则导
畎之水递达于川旱则引川之水注于畎此所以岁
不能灾也今南人沟洫之制虽不如古然陂堰池塘
为旱涝备者无所不至北方本三代分田授井之区
而
畿辅土壤之膏腴甲于天下东南滨海西北负山有流
泉潮汐之滋润无秦晋岩阿之阻格豫徐黄淮之激
荡言水利于此地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者也宋臣
何承矩于雄鄚霸州平永顺安诸军筑堤六百里置
斗门引淀水溉田民享其利元臣脱脱大兴水利西
自檀顺东至迁民镇数百里内尽为水田至明万厯
间徐祯明汪应蛟言之凿凿试之有效率为浮议所
阻自是无复有计议及斯者矣今农民终岁耕耨丰
歉聴之于天时一遇雨旸之愆遂失秋成之望岂地
力之是咎实人谋之不臧也我
皇上念切民生饥溺由已
特命 臣 等相度兴修务期水害去而水利兴此诚
国计民生万世之逺谟也臣等窃意润物者水其为人
害者由人之不能用水也农田之利兴则泛滥之害
消矣惟是小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水耕火耨沾体
涂足之苦非惰农所能任而疏浚修治之工费又穷
民所不能支以数百年未兴之利谋之穷惰难与虑
始之民此亦事势之最难者矣 臣 等愚见请择沿河
濒海施功容易之地若京东之滦蓟天津京南之文
霸任邱新雄等处各设营田专官经画疆理召募南
方老农课导耕种小民力不能办者动支正项代为
经理田熟岁纳十分之一以补库帑足额而止其有
力之家率先遵奉者圩田一顷以上分别旌赏违者
督责不贷有能出资代人营治者民则优旌官则议
叙仍照库帑例岁收十分之一归还原本至各属官
田约数万顷请遣官同有司首先举行为农民倡
率其浚流圩岸以及潴水节水引水戽水之法一一
仿照成规酌量地势次第兴修一年田成二年小稔
三年而粒米狼戾小民覩水田收获之丰饶自必鼔
舞趋效将凡可通水之处无非多稔之乡矣抑 臣 等
更有请者从来非常之利言之而不行行之而不究
者非局外之浮议为阻实局中之规昼未周也 臣 等
恭聆
皇上训凡民间之小屋有碍水道者加倍赏价大哉
王言顺人情而溥美利无过于是矣 臣 等伏念浚河筑圩
损数夫之产利千耦之耕甚而富家百顷俱享平成
贫人数畦偏值挖压若概偿官价不惟所费不赀亦
非民情所愿请计亩均摊通融拨抵视本田数加十
之二三其河淀污地已经成熟报升必须挖掘者将
附近官地照数拨补如有豪强惑于风水抗拒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