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92 页/共 974 页
顺水来会之方顺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云
石臼二泉流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径石桥村
至粮河桥与一亩泉会流径新桥而满城之龙泉
河自南来入之至善马庙与徐河合流为依城河
入杂淀西北自安肃来者曰雹河源出石兽岗灌
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龙口归杂淀新安三面皆水
唯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下流雨潦南下则大
溵淀一帯尽为邻壑墟里萧条最称贫瘠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径小王
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焼车淀南岸筑堤建闸
以禆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
丰收泽国已成乐土矣南自髙阳来者曰猪龙河
唐沙滋三水之所会也唐河原名滱水源自山西
灵邱入唐县为唐河横水自西北来会居民引以
溉稻直逹下素町畦相望经曲阳之镇里髙门所
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龙泉复来会之王谦王耨
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来自山西之繁峙入曲
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之当城臙脂二河行唐
之郜河咸会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经新乐歴定州
沿流多资灌溉滋河发源山西之枚回山经灵寿
为慈水七祖寨坌头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
张茂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出遶县北旋经
深泽之龙泉固沃仁桥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
三水颇称巨流毕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
径博野蠡县髙阳而入白洋淀猪龙河水性湍急
奔腾最难捍御雍正三年决柴淀口而东溃蟆
蝍口古堤直冲鄚州驿路十里浸为巨泽 怡贤
亲王亲歴相度疏通猪龙故道决口始塞驿路复
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回停沙壅溜易致横
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
孟仲峯出口东岸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嘴
以顺其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
堤以御倒漾蟆蝍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
以为重障于是猪龙顺轨濒河田畴比年丰稔但
自祈州以下岸土挟沙最易坍颓岸坍则堤无所
附宜于顶溜扫湾建筑挑水迎水等坝护岸以固
堤根其下口归淀之处近有淤沙涨起抵阏河流
亦宜开穵以顺水势
赵北口 居西淀之中旧有石桥八座白洋诸淀之
水皆由桥下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桥卑隘
碍流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请易之以木升髙
加阔又增建三桥俾积淀之水畅然东注但白沟
浊水自北而下出河门而横截清流至药王行宫
前河形抝折土人谓之鹅脖所谓咽喉已通而胸
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员挑穵经汛而其淤如故
盖白沟涨时近自诸山而下推拥泥沙所至填淤
四十里之柴伙淀变为桑田者什三四矣不加浚
治则西来诸水泛溢无归若岁岁涝穵是劳费无
已时也浑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为一劳永逸
之计必不使之入淀而后可查白沟故道行于淀外
自龙湾而东径道务马务头洪城出张青口河形
宛然宜疏浚深通导白沟之流复于故道塞其入
淀之口然后将河门浅阻鹅脖抝折之处尽行挑
穵如此则清浊分流淀清而河亦畅矣
子牙河 在大城县东亦名沿河大城县志沿河自
河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马村
东北流径十里湾自南而东径白洋渡四呈口至
县东二十五里汇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而北折
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又北径子牙村故名子牙
河亦名盐河册说盐河在县南十里自河间流入
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
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东一支入大小窝口
中一支入霸州文尔淀汇于武清县三角淀入白
河按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滹诸水终以滹沱
为经流其湍悍迅激浑浊冲垫性与余河异水经
所云右出为淀北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发奔腾
涌溢河间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熈三十九
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畧
颁发帑金于献县河间东西两岸髙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
青县静海各二百余里又于广福楼之焦家口开
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一员董其
事令河间府同知分辖增置县丞主簿等官専汛
防修自是河大青静之民始有宁宇矣嗣后雍正
三年分司不得其人河员怠于其职堤多溃决
怡贤亲王奏准动帑修筑又奏请撤回分司归天
津河道统辖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处分为二派一派
西流径文安土桥村至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
抵文安大堤而北至龙塘湾北支径三滩里至
张官营抵石沟河往往横截清流兼为堤防害
一派东北流径瓦子头断堤村岳庄庄头村过
王家泊抵台头会清河而东雍正三年经 怡
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约束归一四年令清河
道王纮相度工费及汛水过后西支自淤正流
俱由瓦子头一支而庄头村南旧有私河一道东
由陈家泊归独流大坑急溜冲刷遂通舟楫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