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91 页/共 974 页
按永定浊泥善肥苖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
收数倍泾水之富闗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
也河所经由两岸洼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髙下
开浚长渠如懐来保安石径山引灌之法分道
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则奔
腾之势自减从髙而下自近而逺一河之润可
及十余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竒也唯在任
事者不避劳怨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
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经流也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
[三汊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淓河者
此西派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淓
河者此东派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
任家庄径左家庄泊归石沟河者此南派也沿大
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
流也胜淓石沟二河总归台头一河经羊粪港而
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汊口]计长一百四十里自
永定下流入淀胜淓河淤而东西二派无下口张
家嘴淤而南派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寛不过二三
丈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
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泱堤九处各数十丈
文安城郭宛在水中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淓河十七里而东西二派下口遂通穵
[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
疏浚中亭河四十余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
引玉帯河水入台山河其下流石沟台头淤浅之
处槩行捞穵数载以来清流湍驶堤防晏如霸保
文大之间禾黍丰而稉稻熟民享乐利皆
圣主勤恤之徳 贤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诸河经由泊港菰芦丛生苲草宻布壅溜
停汛易致淤浅浅阻之后舟楫不行复成断塞
虽分隶河道统辖而该管汛员唯知保守堤工
至于淀之通塞河之淤畅俱在茫茫积浸中为
考成所不及谁复过而问之殊不知淀河一塞
分消无路西来之水并注堤下一遇积雨暴涨
顷刻寻丈虽有人力将安所施故防堤而不浚
河非计也今中亭河苦浅赵家房河苦淤张家
嘴未逹于淀泊沿堤一河自堂头以下至坝嘴
头亦苦浅石沟通胜淓一河苦隘胜淓至台头
一河苦浅计其丈里非水涸时兴大工随宜疏
浚不可
会同河 一统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
玉帯河也自保定县流入州界又东北曲折行可
十里为善来营北岸有浑河口又东可五里为苑
家口又东五里为蘓家桥河流至此分为三道即
所谓[三汊口]也册说玉帯河至本州岛境会浑河东
下名会同河分二支俱流经文安县境散入石城
等淀本河正派至州东无梁阁名邉家河又分一
支入永清县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折而东入文
尔诸淀又东径东安县界为吕公河按会同为玉
帯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儿湾至霸州而拒马桑
干胡良霸水皆会焉故名会同河今诸河俱已改
流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
淤断而会同河身寛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总
会顺天保定正定三府西山一帯三十余河之水
势不能容则荡击为暴决何家道口决鹿疃决下
武各庄决保定县几无虚岁雍正五年中亭河开
通分流北去玉带之水十减二三但河身本浅于
正流而新开之牤牛河自西栲栳圏会入挟拥泥
沙复加阗淤则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缓者其会
仝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陆地即胜淓至辛张径禇
沽[东沽]二港逹王庆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无河
形唯余台头一派为正流则上自石沟下至杨家
河通塞淤畅所闗甚巨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统志在霸州南八里绵亘
数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熈
三十八年
圣祖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
帯河水势发帑筑堤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
逺以护州治下六工缕河为堤以田庐增设州
判一员管理每岁按里出夫随时修补后浑河淤
至胜淓下流遂塞而十望河自张青口来者为白
沟流沙垫淤上流亦断自是堤工残废而下六工
无复遗址与积淀相连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
开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十望河以积
水未开五年大水难以兴工遂罢十望之役自口
头对岸之下河门挑引河一道分玉带河水而注
之中亭河增设吏目一员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陈
起唐捐赀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
皆汇焉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拒马之下流也
拒马发源易州广昌之涞山至房山铁锁崖分为
二派一派东入涿州过新城而南挟河琉璃河广
阳盐沟诸水白玉塘西域寺甘池诸泉皆入之一
派南入涞水经定兴而东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杨
虎眼梁村马跑诸泉及遒栏河女思涧子庄溪诸
水俱来会之二派合流为白沟河入柴伙淀西自
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亩鸡距方顺龙
泉诸水之所会也徐水出五回岭经满城至安肃
而曹水会焉一亩泉出满城东南余小泉以百数
鸡距红花名最着流经清苑城南至粮河桥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