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90 页/共 974 页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
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
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
雁门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
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髙丽庄入白河
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
河过懐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
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
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史礼志大定十九年有
司言卢沟河水势泛溢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
特封安平侯建庙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
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髙一百四十余尺倘遇暴
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稲田俱为陆地种
植禾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
以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
明昌三年三月成勅命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
也元史郭守敬传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监言金时
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
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
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流通
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师之漕又言当
于金口西预开[减水河]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
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实録戸部侍郎
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漕船动以千计兼
四方商旅舟楫往来无港汊可泊张家湾西旧有
浑河若加疏浚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广潴为巨
浸令可泊舡公私两便上命都督冯斌等审视七
年冬斌等以图进上以其役重大姑止固安县志
桑干河自卢沟下流入县境明嘉靖初徙县北十
余里东流至县东纪家庄北分为二万歴中又徙
县西十余里东南流径黄垈之北而东南入霸州
界寻又徙县南城堤下后复徙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由县西宫村与清水合流而南入新
城界永清县志明万歴三年抚臣王一鹗修筑河
堤延袤五十余里障水东流三十三年复抵县界
直逼城垣
本朝顺治八年徙固安迤西七十里与白沟河合流
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
后徙固安北十里铺其支流则自半壁店李家口
绕州东北境由铺疙疸白坟采木营逹信安
本朝顺治中每决于固安之叵罗垈由州治西城北东
入清河后更决于新城之九花台南里诸口而州
城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熈戊辰仍从善来营入
玉帯河俗谓之霸州河按卢沟亦曰黒水河水色
最浊其急如箭东决则西淤倐忽迁改前人谓之
无定河自元歴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
康熈三十七年三月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堤堰
疏浚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
狼城河注西沽以逹于海延袤二百余里广十五
丈五月工告成
赐名永定河
勅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记之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
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帷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
泥停积渐阗淤蒙
圣祖谕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修防
不加疏导淤而南信安胜淓等淀变为髙原复淤
而北策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
与子牙河会壅阏清流几无逹津之路矣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葢淀泊之用有翕受之
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
有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
易受而其患易御正定顺徳广平之有南北二泊
犹顺天保定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
然之妙纳众流而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
可御也西淀之水会为一河分为三汊而汇于东
淀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阳之道合
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淀则东淀一区
所以蓄直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乃永定浊
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流之泛滥者将安归乎
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甸河引径三角
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
其北轶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
致迁徙筹划可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
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堤日增髙而河亦与之俱
长长甸河淤塞絶流三角淀所余无几于是散漫
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家一河若
经汛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杨
栁青一帯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
过者几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
计唯疏穵长甸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
杨家河而止虽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
可暂为补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