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89 页/共 974 页

得绰然入三岔口而东注朱子云治水先从低处    下手正此意也   [卫河] 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    南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故城县界又    东径山东徳州界复入直径景州东呉桥县西    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    口又东北径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    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    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余里寰宇    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干    宁军亦呼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东光呉桥有    永济渠按[卫河]本西汉时大河所经东汉以后为    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佑初河合    永济渠仍为大河所经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    如故金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有[减水河]二一在    沧州南十五里絶堤一在故兴济县皆明弘治中    开以备[卫河]泛溢乆而堙塞闸石犹有存者雍正    三年大水[卫河]溢决十三口 怡贤亲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开减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坝一座挑浚    旧河分逹海港沧青水势藉以消泄居民赖之     按南运向苦浅滞故额设浅夫以供挑穵两岸     堤工随时补苴而已自漳河南徙于馆陶入运     湍急浩瀚每羡溢为灾雍正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分道专辖增汛员设岁修始以堤防为     务乃堤日增髙而水亦随长伏秋汛涨各州县     往往于堤上加埝以防漫溢葢以漳水泥浊河     形曲折垫淤于下则泛溢于上势固然也计惟     于徳州上流与古黄河相近之处度地建坝广     三四十丈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隶河堤永    免涨溢即徳州一帯工程亦获宁谧矣但地隶    山东在此为切已之忧者在彼未免为秦越之    视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堤决直隶景州    以下十余州县禾稼尽没水利衙门屡行咨会    而决口讫未坚筑葢其地处上游水过正堪艺    麦而此间形如仰釡有受无泄纵竭力修防堤    工巩固亦何救于田庐之湮没耶若将临清以    北河道并归直隶总河管辖则一河首尾修浚    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运河也亦曰潞河方舆纪要白河源出   宣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入宻云县之石塘   岭过县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懐柔   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径漷县武   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又白河径灵迹山   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径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   焉又南径顺义县东门外顺义县志白河发源塞     外自石塘岭白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与     温榆河合即运粮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俗称为     自在河明神宗实録万歴三十一年从工部议挑     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     两岸着为令漕河图志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     巨细河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故一遇     雨潦白河满溢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     壊民田庐起夫塞筑劳费万计逮时干旱舟行又     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涸不常不可以经乆而论     也按白河会潮沽榆沙通惠诸河之水源髙势峻     有如建瓴而西北诸山泉流汇聚每伏秋之际积     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非徒恃堤防所能捍     御也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临视阅 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     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     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有 御制碑文志其事康熈五十年以河西务工程险要 亲临指授命牛钮开穵引河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形对     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余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于是新河之溜移流于西而东     岸大堤之汕刷以免耍儿渡之冲险无虞矣雍正     三年大水堤岸埽坝多有冲溃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北运河一切工程归通永道统辖河西务     设同知一员杨村设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     丞主簿等官以尃防修五年河水泛溢东西岸漫     决者四六年 怡贤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     十丈展穵引河改筑长堤七年疏浚[贾家沽]道分     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     务一帯距坝稍逺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厪  圣懐发帑遴员授之方畧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     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     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     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     万矣    淀河 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     自河头至[丁字沽]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     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头    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     西亘一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     不等葢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永定河自西北     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卢沟河亦曰浑河亦曰桑干河永定     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