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96 页/共 974 页

西北来入之又西南入蓟州东界淋河合兴龙口   之水自北来会焉又西南至南河庄蓟州北山诸   泉水来入之径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径上仓   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泃河合周   村黄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至白龙港入寳坻县   界淤泥河自西南来入之折向东南流径新安镇   至小河口小泉河合蓝泉水自北来入之径曹家   口头折而南至于家口头迤逦西南流至大沽庄   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折而西径长亭店复折   而南径八门城迤逦东南流至盛家庄还乡河北   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乡河南支自   东北来入之径梁城所北分流环城仍合于城南   又东南径芦台军粮城会天津新河入海    统按蓟运河源髙派繁河形曲折每泛发涨溢    溃决堤岸淹没田庐而寳坻地势最下受害尤    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筑堤起自三河    县之料马庄迄于寳坻县之[江潢口]长一百八    十余里屹然髙厚居民以为保障焉又以堤内    地洼西北一帯村庄雨潦停积毎妨耕稼委旧    令程璇相度于鲁沽庄建石闸一座长亭庄建    涵洞一座又于张头窝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    民间得以汲饮兼资灌溉雨水过多则泄而出    之从此寳坻永离昏垫比年丰稔称畿东乐国    矣  还乡河 即浭水亦名环香河源出迁安县泉庄黄   山之麓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中喷珠累累西   流成河水势甚驶至岩儿口入丰润之东北界又   西径五峰头至韩家厓头迤逦西南流至洼答村   折而南径东马庄又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   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   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径鸦鸿桥至运河头复   折而南自此河身顿狭斗折蛇行至赵官屯分为   二股一西南流径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庄入蓟   运河一南流径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运   河方舆纪要浭水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燕   山丛谈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俗谓之还乡   河水利备考明初用遮洋舡从直沽出海转饷蓟   州天顺二年开直沽河岁乆复湮嘉靖四十五年   诏浚丰润县还乡河转运太平等寨军饷于北齐   庄张官屯鸦鸿桥特设三闸以潴水焉按还乡河   源非甚巨但近自北山而下夏秋雨集诸山水潦   一时迸注而鸦鸿桥以下河窄流纡不能骤泄则   溢出为田畴害东决则淹丰润西决则淹玉田雍   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于刘钦庄王木匠庄河流   甚曲之处各开直河一道与旧河两处分泄沿河   堤岸逐加修筑其橡子庄牛见头一帯出口河身   亦浚疏寛深沿河沮洳之场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   者也旧隶武清县今改隶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   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   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五六里   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径   城儿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   在寳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   按[七里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   之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甸又北为香   油甸海东南为曲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   干之年诸甸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   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浅瀬而已   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海居民采蒿子   为粮雍正四年冬 怡贤亲王查歴至此恻然悯   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沽河起自淮鱼甸逹于北   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   以纡焉    按荒政要览有言古之立国者必有山林川泽    之利川主流泽主聚川则从源头逹之泽则从    委处蓄之川流淤阻其害易见人皆知浚治者    万顷之湖千亩之荡鲜知究心甚有纵豪强阻    塞规觅小利不知泽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泽不    止二者相为体用易卦坎为水坎则泽之象也    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    川也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必究晰    于此而水利之说可徐讲矣畿辅之内大泽有    六曰大陆泽曰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    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二泊两    淀源深流长其容蓄之功易见唯塌河淀与七    里海既无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往占耕    为业报垦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为淀与海    也亦听其阻塞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己最近年    以来筐儿港坝口拓寛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围    田地率以水估除粮计亩受价矣然此等夲皆    积淀偶涸成田当日若不听其报垦岂不省此    一畨偿补耶今[七里海]年来涸减浦溆变为莱    芜闻亦有报粮认业者寳坻地本卑洼唯近城    二三十里为髙壤故县以坻名取水中之坻为    义也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不致泛溢    成灾若乗其减涸逐渐认耕规小利而废此大    泽所害多矣况青龙湾坝河滚水以此为壑一    遇水多之岁田复成海又为之除粮给价岂不    虚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