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74 页/共 700 页

黑石岭在县南八十里太行絶顶登其上中原胥在目矣   横望岭在县南六十里 唐书狄仁杰自汴州参军移并州法曹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者久之云移乃得去王世贞适晋纪行午饭万善驿自是始入太行亦   不甚险恶舁夫鱼贯而上久之以为絶顶矣乃复有山障之愈上愈不穷至碗子城为豫并界两山相对数十百丈巨壑陡絶无底中为岭道石梁如玉雪又复数岭囘顾中原惝恍无尽平楚郁郁纷吐苍翠日色与云气争长俄而雨缭数十里中亘其半狂风骤发万窍怒号食顷雨亦随至诵唐人三晋河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语俨然若画   谼谷元好问寳严纪行诗太行有谼谷胜絶无出右大似尘外人眉宇见髙秀哀湍下絶壑电激龙怒鬬崩奔翻雪窖莹滑泻琼甃   洞子岩在县东十五里下临圣字一名琵琶有黒虎洞   磨齿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娲皇庙连珏山浮山丹水流其下   龙门峡在县东三十五里两山夹流即丹水也传为禹凿   天池岭在县东三十七里巅石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门中容千人古尝建寨   玲珑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崆峒山有风穴   松林山在县东九十里连晋普山白龙观音二洞腹背分踞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连珏山磨齿山丹水流其下髙似云浮北谷有娲皇窟中虚如囊相传錬石补天地 崔伯易感山赋序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庸或于此錬石耶今山连磨齿女娲祠   硖石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双石壁立如门丹水湍奔西有掷笔台上有青莲山寺下有防崖袤丈余广倍之夏秋暴雨中罅似雷鸣相传慧逺注涅槃经成掷其笔曰若疏义契理笔当驻空已而果然 僧传北逺法师作涅槃经疏毕掷札于庭栁枝生焉   珏山在硖石山南一名角山上有欵月台连浮山磨齿山丹水流其下   蟠龙山二一在县东南九十里一在县西北六十里龙潭峡在县东南九十里 水经注丹水东南歴西严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苹藻冬芹竟川含緑虽严辰肃月燕麦暄萋 五股泉滙流陡下为潭乃慧逺説法地也   紫金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太行之支有黄龙洞东五十五里有莲花洞   十八盘 潦波 铁橛山胥在县东南   九里谷在县南九里 元李俊民诗连峰忽防开山门碾子谷在县南二十里 宋石守信破李筠于此香炉山二一在县南三十里悬崖防涧中峰突起太行之支也一在大阳镇西山上有虎跑泉   羊肠坂在县南三十里盘曲如羊肠   天井谷在县南四十五里   磨盘寨在县南六十里   天柱山在县南六十里   寳山在县西南五里即碧落之支下为冶家河   吴神山在县西南六里即晋普之支上祀泰伯仲雍玉仙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白石先生洞   晋普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积雪不消乃松林髙峰也山有九泉上有李卫公庙   松岭山在县西南九十里晋普山之次 杨廷秀诗泽居太行巅绕郭山如带西南古松岭杰出羣峰外   万松山刘龙灵岩寺藏经塔记泽西南有山曰万松中有寺为灵岩其山蜿蜒绵亘双峰矗耸若鸾鳯腾翥松桧森蔚行竟日不见天日以是得名为太行一支胜槪寺亦兹山佳境也   佛头山在县西南对峙晋普山   追山在县西南   金刚岭在县西二里   五门山在县西十二里连碧落山形似城墉有五门桃固岭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寨子岭   可寒山二一在县西三十五里连岳神山有干明寺一在县东北三十里有龙王庙   岳神山在县西四十里连阳城史山沁山榼山沁河流其下上有天仙洞以乐氏二女名   方山在县西四十里壁立如砥可寒之支也   洞阳山在县西四十二里上有天仙庙   黄沙山在县西四十五里晋普之支也有神仙掌碧落山在县西北十五里连司马山沙河流其下一名卧云山   伊侯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沙河水源此 相传伊尹从汤祷雨经此有伊尹庙   圣王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连司马山有汤庙有显化池石佛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碧落山下皇甫湜诗曰漫澶太行北千里一块石平腹有壑谷深广数百尺又曰金仙琢灵象相好倚北壁花座五云扶玉毫六虚射   梧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梧丘子隠此   蟠龙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香山在县西北   吾山在县西北   司马山在县北十里连圣王山上有晋司马懿碑风土记司马山在晋城晋代祠此因以为名盖司马就司马望胥守郡也一名小析山有嘉润池泉之支源也   宿鳯台在县北四十里李村相传晋太始元年鳯鸟集于髙都之北   莒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道泉溪即浮山之支有蔺相如庙   金玉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莒山左相传蔺相如持璧归赵经此   步佛山宋绍兴十年太行义士王忠植诣庆阳城下大呼曰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   丹谷魏建义三年九月丙辰诏大都督行台源子恭率步骑一万出西道行台杨昱募勇士八千徃东路子恭仍镇太行丹谷 壬申尔朱世隆停建兴之髙都尔朱兆自晋阳来防之十二月壬寅朔兆寇丹谷都督崔伯鳯战殁都督羊文义史仵龙开栅降兆子恭奔退   丹水在城东北三十里旧号水源出髙平县西北仙公山南流入县境经城东一里又出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 水经注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 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繇丹水又迳二石入北又东南歴西岩又南白水注之又东南出山流注于沁谓之丹口 刘餗隋唐嘉话泽州北有丹水其源出长平山下传云秦杀赵卒其水变赤因以为名今上始幸太原知其故改为懐水   双泉在县东三十里白湍奔流   干河在县东南八里白水至此伏流唐李德裕请令陈许兵过干河立寨即此 昭义腹心将髙文端降言泽州兵大约万五千人贼常分兵大半潜伏山谷伺官军攻城疲则四集救之今请令陈许军过干河立寨自寨城连延筑为夹城环绕泽州李德裕奏请诏示王宰   温泉二一在县东南十里一在县东三十里郭壁山中五龙溪在县东南三十里上建五龙宫   马跑泉在县东南三十里传为魏道武帝迹   瀑水帘在县东南三十里郭壁村一名水帘洞石崖髙矗洞口有泉泻崖而下 李俊民诗倒倾峻室泻琼瑰派落空岩雪浪堆   白水在县南一里源出五龙池东入丹水 水经注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髙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歴天井关晋太元十五年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防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 金志晋城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关【通考同】明一统志白水在城南三里源出湖水东南流合丹水   天井溪在县南四十五里注白水一名圣井关源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土人名北流泉   小山泉水在县西南三里一拳堵立泉出岩罅淙淙流响   洞灵泉在县西南五里一名流杯泉   沙河发源伊侯山一流至东关一流至西关合入白水锦溪在县西七里夹岸屈曲   嘉润池在县北十里源出司马山祷者诚则香楮沉不则浮   黑龙潭在县东北十里司马山下祷雨以石投之源漳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东入丹水 汉地理志髙都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水是也源漳水即源泽水 旧唐志唐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泽水北   琵琶杨谟诗晋城出郭十里余百丈悬崖挂层屋耳瞆不闻琵琶声但见一春水緑   渊灵泉在米山西谷有祠祷雨多应宋赐号渊灵髙平县   七佛山在县东五里髙出羣山有渊灵泉左右环河上建七佛寺   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米于此土人名大粮山一说春秋米子国赤狄后有定林寺内定林泉西谷乃渊灵泉也 金志有头髗山米山丹水刘龙米山镇修垣墙记髙平县之东南十里许有镇曰米山居民稠密犹一邑然当泽潞之冲商贾辏聚百货咸集   营房岭在县东十里廉颇屯军于此背峰面泽有险可凭   虸蚄岭在县东十里旱蝗祭于此   巃嵸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形崆葱土人传可望黄河风洞在县东南十里山坡出恒三日入恒三日   游仙山在县南十里前有游仙寺金李游仙读书于此尝启地得古钟声彻山下数十里后年百嵗终里人名里为游仙坊山亦名游仙山   头髗山在县西南五里上建头髗庙   悬壶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形似悬壶上有悬壶真人祠卧佛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马村镇   玉泉谷在县西南三十里石壁嶙峋下有清泉   吾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泽州境山有三峰   空仓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秦白起诡运米置仓于此以绐赵括   金峰山在西郭外上有金峰灵岩寺   五龙山在县西二十里上有五龙池祷雨多应传为慕容永时五色云见地   浩山在县西四十里有石朶山峰似花朶山西为老马岭沁水界   董峰山在县西四十里上有马仙姑石椁   空箱山在县西四十里形似箱   走马岭在县西北十五里有铁鑛   省寃谷在县西北二十里唐志有省寃谷本名杀谷宗幸潞州过之因更名   鳯头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发鸠山巅县城遥望殆似补县缺然   金门山在县北五里土赤色耀日似金山当赵垒之门韩王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形特起上平地数亩俯瞰羣山如培塿然相传秦围韩王于此有玉女泉   釡山在县北三十里形似覆釡一名朗公山朗公仓颉也上建仓颉庙   黑龙洞在朗公山下深数百步中有清泉   石室山在县北三十里昕见五色云晡散毕振姬尝憩此   伞葢山在县北三十里长子界   仙公山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张果老过此   牛心山在县北三十里产石甚润可砚   羊头山在县北四十里长子界有黍二畔其南隂地黍白其北阳地黍红因之以定黄钟隂地黍白乃髙平界也   丹朱岭在县北四十五里长子界   发鸠山在县北五十里丹水源此夕常闻风雨声明月不辍   莲花山在县东北十里回峰曲嶂中有莲花石   谷逺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羊头山之次产红嘴鸦舎利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释大愚公隠此调演五音于洞中常闻五音不絶后撰韵母三十上昭宗赐田及紫衣盖洞中所调演也   翠屏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层峰秀石   龙王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石佛洞三教洞子孙洞石渠   丹河源出发鸠山旧名水经县境自西北而东南入鳯台县境合白水穿太行山泻于沁 上党诸山之水建瓴而下暴雨辄涨二三丈涌赤土似丹色然祝志云方舆胜览谓白起坑赵卒于此血流成川斯盖好竒之说恐未可据 水经注沁水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髙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出髙都东北当即今长河】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防絶水地理志曰髙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絶水是也絶水出氏县西北杨谷里地理志曰杨谷絶水所出东南流左防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氏之长平亭也白起坑赵卒于此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絶水【絶水当即今浮云河长平水当即今许河】絶水又东南流迳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氏絶水东南与水防水导源县西北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防絶水【此县志所谓旧名水者也】乱流东南入髙都县右入丹水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 唐志有水一曰丹水贞元元年令明济引入城号甘泉 通典髙平汉氏县西北有谷水故为名【通考同】汉志注氏杨谷絶水所出南至埜王入沁应劭曰山海经水所出者也   天王池在县治集贤桥西水族不生   舍利泉在开化寺   定林泉在县东十里米山镇北有定林寺山穴涌泉似喷珠洒空可池可轩   渊灵泉在县东十里米山西谷有祠祷雨多应宋赐号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