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72 页/共 700 页
寜边河在平鲁县西边外
西涧泉在县西南一里水涌上
泉儿沟在县西北三十里大嘴沟村繇樊家河流出大水出口
石花井在县西北三十里凿石出泉
汤溪河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大头诸山泉北滙大嘴沟樊家河响水泉流寖巨经大河堡水口出口外一名汤旗河一名汤西河
沧头河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县西北泉儿山郭家窰繇牛洞沟老蛇泉儿诸沟东过石湾子碾儿山滙海子窊王定窰诸水成河繇三层洞南北流出县境经威逺右玉滙兔毛河出口流入黄河 水经注中陵川水出中陵县东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山其水亦取名焉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自西北流注于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隂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曰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又防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迳锄亭南西流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
响水泉在响水营泉繇石坠潭有声故名流经大河堡后出口外
县东南小泉 县西北泉 东南数小泉旱则涸西北数泉繇七墩大水口流出边
海子窊在县北十五里连家窰北有水磨流入沧头河王定泉在县北二十里王定窰流入沧头河
七墩河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墩东西北流出口 水经注水源上承树頽河南流西转迳武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借称焉其水西南流右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迳城西北名之曰故槃廻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
细水河 西南角泉胥在井坪所
姚河 赵河胥在平鲁县
寜武府
寜武县
芦芽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寜化堡北连马龙山高桥山层峦叠嶂峻削壁立山下有净水源入汾河
管涔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朔州南百二十里递高七里主峯盘踞五里东与燕京相属西与林溪山盘曲相连山形中高左右卑如山字下有龙池为汾河源昔刘曜隠此土人又传文中子教授地【明一统志刘渊隠此误】山海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玉汾水出焉而东注于河 十六国春秋刘曜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隠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三尺光泽非常赤玉为室背上有名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 大业拾遗记大业二年七月敇于汾阳西北四十里临汾水起汾阳宫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月临河盥潄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十年四月车驾幸汾阳宫避暑宫地即汾河之源上有名山管涔高可千仞上干江山造亭子十二所其最上名翠防亭次闻风彩霞临月飞芳积翠合璧含晖凝碧紫岩澄景最下名尚阳亭亭子内皆纵广二丈四边安剑阑每亭绣方尺榻子一合山下又有临汾殿敇从官纵观唐志静乐有天池祠有管涔山 三闗志北管州得名以管涔山也 元好问泽发水诗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丈八玻璃盆
燕京山在县南二十里高三里盘踞五里乃管涔东峯也 一统志寜武有燕京山 十三州志汾水出武州之燕京山
染峪梁在县东十五里高三里盘踞五里山色如染涧有虾水经阳方口流入朔州界 霁色似染涧产虾明寜武闗志所谓染谷流虾也
骆驼山在县东南十五里高五里
阳武峪在东南崞县界辽人侵耕阳武砦地知并州韩琦凿堑立石以限之
鳯凰山在县南五里崞县界
棋盘山在县南六十里高二里盘踞三里山上有石盘巅有青红杆树
石湖岭在县南明嘉靖二十年副总兵丁璋战殁于此鹞儿岭在县南明嘉靖二十八年总兵陈鳯追俺荅兵至此非宣府南之药儿岭也
仙人洞在县西三十里递高七里盘踞十五里有大石门小石门悬岩香炉峯袤延拱峙环山胥香蕈也
分水岭在县西四十五里恢河源此
石门山在县西五十里
清真山在县西五十里芦芽之支西距芦芽巅三十里高八里山殊郁秀形似屛巅有泉垂下悬珠喷玉号水帘山中有清真庵故名
高乔山在县西六十里高十里芦芽之支
虎头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三里盘踞五里形似虎踞高峻人不能陟六月积雪闗志所谓虎头积雪也通考寜化有雪山建四寨当即虎头山
马头山二一在县西九十里寜化堡高三里盘踞五里山下有水入于汾一在县西百二十五里
回春谷在县西百里寜化东北四里谷广二里袤五里四时如春 两镇三闗志岚谷即寜化回春谷也
寜文堡山在城西背靣胥山也半踞山上北踞防城墩墩高可三里俯瞰城中
虎城洞在县北三里
黄花岭在县北十三里神池县界
禅房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东连雁门山递高十里盘踞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山产气砂】
温岭在县东北神池县界有大小两温岭
林溪山在芦芽山后五寨界汾河源此
万华山管涔右劈支静乐县界
支锅石山管涔山之支高二里盘踞五里下有支锅石相传昌寜公遗迹石罅多水脉
黄嵬山聨崞县界 宋遣沈括报辽聘争辨数四乃舍黄嵬山
虎北山接神池县界
槖莲台即托逻台也宋王侁望杨业兵地
紫峯山 横山 楼子山
莲花山 段家山 刁胡山 石岭 麻籸岭 牛家岭 六番岭
王野梁 宋村岭 坝坞岭 湖岭
汾水源出管涔山天池下又一源出林溪山龙眼泉合于寜化所南四十里定河【少昊孙昌寜公所定】南流入静乐县界 水经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 水经注燕京山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道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聨峯接势又南与东西温谿合水出右近谿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防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 五朝志静乐有长城有汾阳宫有闗官有管涔山天池汾水闗官即楼烦闗也 括地志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东南流入并州西南流至绛州蒲州入河 顔师古注汾水出汾阳北山 元志汾河源自河东朔武州之南乱山中西南流过管州冀寜路汾州霍州晋寜路绛州又西流至龙门凡千二百余里始与黄河合 汾河共长一千三百四十里
天池在县西南三十里管涔山周五里水不测深浅日出时澄光四射霞映满山池东有小池清鉴眉髪与天池通南之燕京山胥繇寜化所北中山寺出峡合流汾河 水经注桑干泉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其水澄渟镜净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芹草及其风泽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防稽之私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隂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忽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干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大池 罗防闻见録汾阳有天池在燕京山上周廻八里后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鱼七头于池放之后于桑干原得穿鱼犹为不信又以金缕拖羊箭射着此大鱼久之又以桑干河得所射箭山在岚州静乐县东北百四十里俗名天池曰祁连池 土人名天池跃鳞 池西有老马沟隋开皇间建祠池上祈祷多应 金志朔州鄯阳县有桑干河太和岭天池雁门闗霸徳山唐地理志下为雁门山今雁门闗在东 齐天保
六年六月甲戌诸军大防于祁连池 九年六月乙丑上自晋阳北廵己巳至祁连池戊寅还晋阳 天保末顔之推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繇是遂寝 武平七年十月丙辰上大廵于祁连池 唐置天池监 杨光逺在代北尝以纸钱祭天池投之辄没 辽来求天池庙地河东帅厐籍不能决以诿汾州都监郭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辽人愧伏 元好问诗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不上朝元峯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 韩琦知并州辽占天池庙地琦召其酋豪以曩所求修庙檄正之
元池在县南二十里山巅天池山麓元池号雌雄海唐置元池监 贞元十五年置楼烦天池元池牧监各一设使领牧马下有鐡
磁窰湾河在寜化西南五十里榆防堡东流至十家庄入汾河
灰河源出县西四十里分水岭南流经闗东出阳方口入朔州境一名浑河
王弥滩河出静乐县西流至县沟口村入汾河
芦芽山河出芦芽山东流至坝门口入汾河
支锅石水出支锅石合流汾河
龙眼泉在林溪山下五寨界乃汾河之一源也
清真泉在芦芽山半瀑流经清真庵故名
紫龙池 周武池
古泉
偏闗县
九龙山在县城周环九峯
韩光岭在县东一里北汉建偏头砦辽置武寜县址胥存上有玉清真境
双鳯山在县东七里两山对峙形似双鳯下有二泉名鳯眼【按两镇三闗志有三鳯山即双鳯也】
虎头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盘踞
刘家山在县东四十里下有石洞
张家山在县东四十里峻峯巉岩
草厰在县东六十里仰峻岭俯陡涧
吴泉岭在县东七十里高百余仞西连草厰炎暑凉风下有清泉通南沟
马鞍山在县东七十里以形似名 明嘉靖四十三年俺荅繇马鞍上入老营游击梁平守备祁谟御之伏发七百余人胥没
雕窝山在县东七十五里
西山在县东七十五里石壁嵯峨
马家山在县东八十里有朝阳洞内有隂阳二穴隂穴浅阳穴甚深近穴似闻风雨声
镇沟楼在县东八十里亦险隘也故山名为楼
鸦儿岩在县东八十五里层峦叠石下临清泉
双碑墕在县东九十里乃老营界也马鞍山之役巡抚万恭勒双碑纪七百人名故名
马头山在县东九十里在老营堡西北高三里盘踞七里以形似名
地椒峁在县东九十五里【产地椒】
土寨在县东九十五里孤峯独秀
大虫岭在县东百里竒峯峭立岩壑幽邃昔多茂林后寖童矣
南堡山在县东百里土山戴石周数十里上有五色石好汉山在县东百里老营堡东高百余仭盘踞四里山形幽丽云气碧笼
柏杨岭在县东百里昔多柏杨树故名高五里盘踞九里
邓家山在县东一百十里土山戴石
南北长岭在县东百三十里周四十里
鐡驼墕沙在县东南十五里沙中藏鐡似虎
黼座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势殊雄
霸子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峨峯垒壁 夏人屯兵于可敦馆金都统宗翰遣娄室戍朔州筑城于霸徳山西南二十里遂破朔州西山兵二万擒其帅赵公直
蒿沟庙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庙庙有碑记
溪洞在县南三十五里迤西村洞中怪石错峙形似林屋石色似水晶入二里闻水声不复能前矣
龙覇山在县南四十里高七里盘踞十五里昔尝起蛰昭君墕在县西北二十里相传明妃经此一足迹留石磐上
紫荆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昔多紫荆花故名
万家寨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巨石巉崟下临河岸北峯岩在县西北五十里高百仭临黄河岸上有石洞数十相传僧北峯栖此
北石梯岭在县北十里高三里磴道盘旋山脉聨滑石涧老牛湾二堡
十八盘山在县北四十里高百余丈石蹬巉削云气时绕
明灯台山在县北五十里高百余丈崖峡中啣鐡盏相传昔放镫光焉
东长嘴在县北五十里东西石嘴胥袤五六里河经其中东石岸西石岸乃中外分界地也
常胜山在县北六十里右连老牛湾左接滑石涧匪直雄视塞外诸山抑亦俯瞰黄河矣故以常胜名
蚕虎口在县北七十里滑石涧堡前昔称边隘今农民耕塞外田焉
白龙殿山在县东北五里山环峯绕下有石洞巅水滴沼祷雨辄应名石沼洞山脉迤东北七十余里聨水泉边隘
草垜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堡
驴皮窰口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地势平衍昔为边冲了高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孤峯峻秀
骆驼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山形似驼相传李文忠北征憩兵于此下有驼洞深不可测土人秉炬入里许蝶大似箕翔舞逼人乃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