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293 页/共 477 页

于 师者在兹,学于己者在兹,某造作而应用于世者在此。是其所用未尝外于所学。士君子游于 学校,非若众工人之劳。国家设科取士子以资世者在是,士子取科目而发身者在是,及窥其 立身、行己、事君、治民则矣。呜呼!何众工人之不若耶,使其所用非其所学,而谓有益 于世道,则士子何必劳心六籍,而学校何必如是修葺之勤也欤!予与强公为同年友,嘉其知 学校之实用,而告言之有益于人也,遂为记其事如此。成化七年七月既望。 儒学重修记范吉知府 先帝以南畿诸辅郡军政繁且剧,匪得才猷通敏廉公有威者罔克有济,乃命监察御史王公理公 钦若明命,莅事惟严,发奸摘伏,一巡行间,吏畏民怀恪如也。所至问风俗,修学校,在在 焕新焉。夫人之才不足者,事一事欲其无缺且不可得,而况兼之他乎!纵有能兼之者,而又 不乐于为欲事之集难矣。公之才伟矣,又曰皆吾分内事也,乐然为之。使今之有才居要地者 ,视天下事皆分内,亦何所不济哉!彼欲治理者,孰不曰学校为政首务,宜重而不宜轻。 至临政之际,亲为经画其财费而尽心焉者几人,此公所以高于人也远矣。或曰公宪臣也,军 政之是职,学校有司事宜无烦公。于戏!为是说者,何其不知务之甚也。军政者一时之急务 ,学校者万化之本原,上而天子之所以治,下而民生之所以安,广而万物之所以育。前乎千 百世之已往,后乎千百世之方来,斯道之通赖之以有传而不绝者,皆学校之功也。学校兴, 则人材盛;人材盛,则风化淳;风化淳,则治道隆。唐虞三代之盛可及,而道统之传有在矣 。是则学校之在天地间,不可一日无,真犹日用饮食之不可一日缺焉者。我国朝法古为治, 纯用儒术,考业于学校,以故百余年间,贤才之盛,治化之隆,旷古莫及。公当风纪之 任,百度惟贞,而学校尤加重焉,可谓深知大体者与。 公名温,字景和,长清人,登戊戌进士,出知某县,著廉能迹,擢今官。成化末年,被命而 来,弘治改元春,修府学,庙庑饰之 ,易棂星门,以石代木,改明伦堂二栋为一,皆可久而不坏者,至于斋舍垣壁一皆新之。气 象明丽,人心兴起,由是诸生业日以修,行日以饬,文风丕振焉。惟时专督学校则有司马公 相继,按治则有胡公、赵公,皆一时名臣,学校之兴,有自来矣。诸生恳述颠末,吉以始至 未及效力,仰睹成功,悚然而愧,遂不辞而为之记。 重修儒学记谢绶 邑初创,尝并建学宫于其西,一时人才漫不可考。至宋嘉中,孙先生觉以一代名人来知邑 事,乃徙其左而稍前之,背通衢,面秀岭,黄山三十六峰如列戟然。于时庙貌尊严,制度一 新,仕宦有焦炳炎、焕炎辈出焉,兹学遂为属邑冠。至正壬辰以兵燹荡尽,国朝混一六合, 渐次恢复,令尹李简,蒋忠尝留意于此,科第又有王槐、王良、程鹏辈五七人出焉。景泰以 来,日就圮坠。弘治壬子,进士博平张君来尹是邑,兴喟久之,曰:“此吾责也。”乃以义 倡邑民 有力者大修之。方度材庀工,而予邑邹君阳适来长学事,慨然有志于振举,遂听其胥地之宜 ,去 污就隆,经始于癸丑十月,讫工于丁巳腊月。明伦之堂,分教之斋,肄业之所,皆甓墁周密 ,绘藻彪炳。惟大成殿戟门仍旧,则亦撤两庑而新之。复易棂星门,谋为二牌坊以翼之,由 是规模气象倍蓰畴昔。弦诵之声,旦暮洋洋,过者称叹,以为前此所未有也。司铎王冀、何 镜俱先后协谋者,相率走书征言为记。予谓张君作兴庠校如是,不惟施教者得所,因而受教 者亦有所栖止,感发而变其故习,宜其掇科有人易易耳。虽然掇科常事也,佩服忠孝,砥砺 名节,实朝廷建学立师之意,亦张君始终振作之心。后之良有司尚其心,张君之心嗣而全之 ,俾凡教于此者,亦得以等之心为心也。然则兹学之兴,其可量乎? 张君名瀚,字克容,惜财便民,量时度力,多美政云。 黄山纪行记姜绾同知 绾初至宁国郡,便闻太平县界有黄山,根盘几百里而新安以南皆其地也。最高而秀者三十六 峰,一峰一状,古今词人高士目为佳境,而方士道流又或以仙境称之。故苟得一造,则为胜 游。弘治丁巳春,阅公事太平,事毕当行,县令张瀚、庠正邹阳手新安旧编《黄山图经》请 曰:“是山之派,起自太平,唐李白曾游焉。寥寥数百载,未始有追芳躅者,盍往登眺,使 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