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290 页/共 477 页

广人众,古称山水之郡,舟车繁会之乡,其所产多美材饮食诸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不他求 而足。故其秀民悦诗书而好礼义,闾巷田野之氓,悉有以自给而无慕乎外。中家以上皆务 营居,室丰广堂而飞鸟革之宏壮,所在皆有也。而郡之廨署,独苟且不治,因其敝陋而居 之,欲使下人然仰观而无慢易之心,予未见其必然也。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盖取诸大壮,此岂圣人意哉!且廨署非一人之私,将与后世为公也,奈何不治而以敝 陋遗之敝陋,不治将不遂颓废矣乎!故予深嘉廷辅之为此,而知其达于为政,政者正也,所 以正人之不正也。然心不正,未有能正人者也。廷辅作楼于堂后而以“正心”名之,盖出而 施政于堂,退而治心于此楼,必使“思无邪”而所行悉由于正,一郡之人出其财力以给公, 上者 皆惟正,是供而非道、非法不行,得以仰事俯育,循天理之常而无奇邪之习者。廷辅之政使 然也,世之为郡而能以正心为立政之本,若延辅者不多见之。廷辅其诚贤矣哉!请记为记之 ,而以告后之人焉。凡诸僚属协谋同力而为此者则具载碑阴。吏部尚书泰和王直记。 科举题名记黄宗载南吏部 圣朝受天明命,统驭方夏,文教之治,此隆三代而超迈乎汉、唐者,皆由科举得贤而资其任 用 也。科举之制,内而京都,外而方面,三年大比,曰乡试。选其文之合成式者,登于礼闱, 曰会试。再考其文之纯粹者,上而对于大廷,题其名于榜而胪传之,曰进士。凡由科举而进 士者速而荣,士莫不励志而争趋焉。 宁国古宣城郡,山川秀丽,风气清淑,士生其间,环环,《乾隆府志》作,同瑰 。 奇雄伟,明经修行,习文艺于学校而名登科举者,接武继踵,他郡莫之及也。至若 郡侯辈注 意学校,代有其人。正统改元,临川袁旭来守兹郡,焉以作养士子为己任,殿堂门庑斋 舍垣墉卑隘者高广之,废敝者修举之,师生讲肄有其所,祭祀庖廪有其次,图书文籍庋藏 亦各有其处焉。规模制度视前有如焕然一新,既而虑夫宋、元以来科举登名小录者岁久日就 湮 没,爰采辑之,书其乡贡廷试之等第,历任崇卑之品秩,用刻于石,以传永久,俾已往者有 光 ,后来者有勉。求予记之。嗟夫!为政以得贤才为本,然贤才之得,必赖国家培养之深, 教育之 至,德义蕴于心胸,文艺见诸行事,可以尊主而庇民,可以修政而立事。若徒以文艺为科举 之资,心胸无德义之实,奚取为贤哉?斯石之刻,人将指其名而语曰,某为某家之祖,某为 某家之父,而为其子孙者,知其启于前为其祖父者,知有显于后,斯勃然相与感发兴起矣。 侯虽用心于一时,而人得流芳于永久而不泯。与人为善之盛心,侯其有之。于是请书以为记 。正统辛酉。 凤凰桥记陈敬宗浙江 宁国古宛陵郡,城之东有二桥,曰济川,曰凤凰。隋开皇中刺史王选所建,唐李白诗“双桥 落彩虹”者是也。宋初凤凰桥涨毁,乃联舟为梁,改名上浮桥,寻废以舟渡。郡当徽婺浙江 往来之交,渡者相踵,溪水泛溢,公私病沮。太守袁公悯焉,谋于众曰:“视民之病而弗加 之意非长民之道也,吾欲修旧址复旧名,架石以为桥可乎?”众皆曰良。又曰:“经费不赀 ,计将安出?”众皆曰:“此吾民利也,吾等愿尽心焉。”于是富者倾,勇者宜力,知者 效谋,艺者呈技 。辇石于山,市铁于肆,百尔之需,刻期咸集。肇役于正统壬戌八月,讫工于明年二月。桥 广二十六尺,修三百尺,傍翼扶栏,下分七洞,坚壮雄伟,聿耸具瞻。是役也,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民,亦因己之所欲而欲之,是以官不烦而民不扰。桥既成,轮者,蹄者,负者,疲者 ,耋者,艾者,舍风波不测之艰,就通达坦然之履,莫不赞曰,是皆太守仁恩之及也。桥之 固垂千百年,太守之寿宜与之,并人心颂祷如此,何其盛哉!惟太守职务众矣,笃彝伦,厚 风俗,务农重谷,尊贤养老,下至官府次舍,川梁道途,无所不当治者,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