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256 页/共 477 页
按:今制,崇圣祠当云在讲堂后,名宦、乡贤两祠在讲堂西。
忠义孝弟祠在土地
祠后,嘉庆七年邑绅贡振铎捐建《采访册》。 按:
直省府县学宫各建忠义
孝弟祠,内立碑旌表,建坊者题名其上,身后设位祠中,此雍正元年例也。先是宁国府学有
孝子祠,故续建为忠义祠,专祀历代忠义俞纵以下十六人。县学以附郭,不另立。未几祠废
,附祀乡贤。至是贡振铎为其父懋昭请旌义门,始呈请补建此祠,以复旧制。懋昭循例并
祀,有司春秋致祭,与诸祠同。其请旌补建公牒勒石祠内。
节烈祠在陵阳山,雍正三年敕建旧志, 今废。宣城附郭不复建
,凡请旌之贞孝节烈妇女俱合祀于府节妇祠。《学册》
昭忠祠在城隍庙内,祀王昶、贾大第、陈朋、周王福。嘉庆初建。
明伦堂在大成殿右,明宣德中巡抚侍郎周忱命推官尹崇高建,大学士杨士奇记。万历二年知
县姜奇方重建,南吏部郎中殷登瀛记。上为尊经阁,左右为斋二,初名“依仁”、“游艺”
,
知县姜台改为“居仁”、“由义”。前为礼门,又前为大门,各三楹,万历二年知县姜奇方
建旧志。乾隆二十年知府嵇、知县贵中孚用形家言,议改明伦堂
于大成殿后,榷费不
赀,久之未决。会邑贡生樊杰等合族尚义,愿出祠田之羡任之,乃移建今所。即其上为尊经
阁,糜白金二千四百有奇,为记。旧阁既撤,仍葺其屋,曰“讲堂”,新阁奉文昌神像,
朔
望行香,自嘉庆六年,奉敕追封先代,增用太牢,岁以春秋仲月致祭,礼仪与关庙同《学
册》。
按:宣学旧制,明伦堂上即尊经阁,非两地也。《康熙府志》谓宣德中巡抚
侍郎周忱命
推官尹崇高建尊经阁,大学士杨士奇记,载在正统壬戊知府袁旭徙今所之前,则所谓尊经阁
,似指旧学在县治西者言之。《乾隆县志》乃移此文于今学明伦堂下,《乾隆府志》因之。
及考杨士奇所作《县庙学记》则云宣德二年,教谕张岩谋于知县萧吉,改作庙之外门中门,
建明伦堂及师生会馔之舍,又广地作射圃;而萧去官,因及训导陆霖、汤辉劝率邑之好义者
,作大成殿及东西庑。郡推官尹崇高复用岩等议,作尊经阁于明伦堂后,未半亦去官。逮郡
守袁旭至,而凡庙学之未备者悉备矣。是役也,虽有众力,然始终岩功居多。观此文,则杨
公并非为尹推官作记,而首功之张岩,转没其美,何旧志与《碑记》互异若此!且其中
尤有可疑者,今学移于正统七年,此记成于正统八年,而所云修学乃在宣德二年,毕竟所指
何地,又云作尊经阁于明伦堂后,更歧而二之矣!今访学宫无此碑,姑识之,以俟辨证。
会膳堂在旧明伦堂左,明知县萧吉建,教谕张岩记,今废。旧志
土地祠在教谕署左。学册
教谕署在今讲堂后,旧署颇隘。康熙三十二年教谕陆志遇增六楹于左,后尽圯。历任皆赁民
屋以居。乾隆九年教谕周伟倡复,邑生监詹可、章斯盛、沈、黄锟、章世德、归大斌、
刘文升、江上珍同捐募督建,门堂宅厨悉备。旧志
训导署在教谕署后,旧有二署,后因训导员裁并废。康熙十五年复设训导一员钱邦达,隧复
建一署。旧志
学官弟子员额:教谕一人,复设训导一人。廪膳生员二十人,增广生员二十人。学院岁科两
试,每试取进文童二十五人为附学生员。岁试取进武童十五人为县学武生。增
补旧志
按:直省各府州县入学额例,顺治五年定额:府学六十名,大学四十名,中学二十五名,小
学
十二名。顺治十五年定额: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康熙二十八
年定额:府学二十五名,大学二十名,中学十六名,小学十二名。雍正二年定额:人文最盛
之地,大学照府学,中学照大学,小学照中学,宣、泾两邑向系大学,题准如府学例,是为
取
进二十五名之始。宁国、旌德、太平三邑向系中学,亦以是年改为大学,各取进二十名。惟
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