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97 页/共 437 页

(象山四传。)  乌本良    乌斯道    (子)熙   向寿     (子)朴   李善   罗拱   方原   王桓   叶心   李恒   郑原殷   冯文荣   王真   顾宁   罗本   翁旭   洪璋   徐君道   方观   裘善缉   翁昉   岑仁   王慎   童惠   王权   高克柔   顾勋   王直   裘重   周士枢   郑慎   茅甫生   胡舜咨    李孝谦(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桂乌讲友。)   时观   王约   (并宝峰讲友。)   杨芮(别见《慈湖学案》。)   (宝峰学侣。)   静明宝峰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径畈殁而陆学衰。石塘胡氏虽由朱而入陆,未能振也。中兴之者,江西有静明,浙东有宝峰。述《静明宝峰学案》。(梓材案:是卷《序录》原底作《陈赵二先生学案》。又案:黄氏本《金溪续传》,静明与门人祝、李二先生并附《金溪学案》,自谢山始以静明、宝峰别为学案。)   ◆杨傅续传(象山四传。)   隐君陈静明先生苑   陈苑,字立大,江西上饶人也。人称为静明先生。幼业儒,不随世碌碌。尝有授以金丹术者,弗之信。既得陆象山书读之,喜曰:「此岂不足以致吾知邪﹖又岂不足以力吾行邪﹖而他求邪﹖」于是尽求其书及其门人如杨敬仲、傅子渊、袁广微、钱子是、陈和仲、周可象所著经学等书读之,益喜。(云濠案:梨洲原传作「所著《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等书」。)益知益行。或病其违世所尚,答曰:「理则然耳。」是时,科举方用朱子之学,闻先生说者,讥非之,毁短之,又甚者求欲中之,而先生誓以死不悔,一洗训诂支离之习。从之游者,往往有省,由是人始知陆氏学。生平刚方正大,于人情物理,靡不通练。强御无所畏,奸慝无所逃,浮沈里巷之间,而毅然以昌明古道为己任。困苦终其身,而拳拳于学术异同之辨。无千金之产、一命之贵,而有忧天下后世之心。人之所是,不苟是也;人之所非,不苟非也。其高弟子曰祝蕃、李存、舒衍、吴谦,所称「江东四先生」者也。先生之卒,祝蕃状其行甚详,今不传。(云濠案:原传云:「至顺元年卒,年七十五。」)元儒如草庐调停朱、陆之间,石塘由朱入陆,师山由陆入朱,若笃信而固守,以嗣槐堂之绪,静明、宝峰而已。(修。)   宗羲案:陆氏之学,流于浙东,而江右反衰矣。至于有元,许衡、赵复以朱氏学倡于北方,故士人但知有朱氏耳,然实非能知朱氏也,不过以科目为资,不得不从事焉,则无肯道陆学者,亦复何怪。陈静明乃能独得于残编断简之中,兴起斯人,岂非豪杰之士哉!   ◆节斋续传(慈湖三传。)   隐君赵宝峰先生偕   赵偕,字子永,忠惠公与后,慈溪人也。学者称为宝峰先生。志尚敦实,不事矫饰,尝习举业,曰:「是富贵之梯,非身心之益也。」弃不治。及读慈湖遗书,恭默自省,有见于「万象森罗,浑为一体,吾道一贯」之意,曰:「道在是矣,何他求为!」乃确然自信三代之治可复,而百家之说可一也,遂隐于大宝山之麓。其乡之秀乌本良辈皆从之,日举遗经之言,以裁狂简。或劝之仕,曰:「吾故宋宗子也,非不欲仕,但不可仕。且今亦非行道之时也。」然尝谓「孔子以道设教,而未尝一日心忘天下」,故虽处山林,时有忧世之色。慈令陈文昭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先生以治民事宜告之,文昭以是得慈民心。尝因马易之入大都,寄声危素曰:「畴昔所言圣贤治务,可行否邪﹖」元之乱也,方国珍据浙东,逼先生仕,不起。遗文有《宝云堂集》,以兵火不完。嘉靖间,其后人文华,集为二卷。先生之学,以静虚为宗,然其堕于禅门者,则固慈湖之余习,要其立身行己,自可师也。(补。)   (梓材谨案:谢山与郑南溪论《明儒学案》事目云:「杨文元公之学,明初传之者尚盛。其在吾乡,桂文裕公彦良、乌先生春风、向献县朴,其着也,是为慈湖四传之世嫡,宜补入《逊志学案》之前。」盖谢山有意修补《明儒》而未暇,每于《宋元儒》之末补而附之。且所谓四传世嫡,皆在宝峰之门,亦可见宝峰之为三传矣。)   宝云堂集   凡日夜云为,若恐迷复,则于夙兴入夜之时,宜静坐以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