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71 页/共 437 页

王逢,字原夫,乐平人。幼颖异不凡,天性孝友。比长,默契义理之学,师事野谷洪氏,道脉所自,先生以心会焉,乃厌科举业,研精道理性命之懿,淹贯经史。宣德初,荐授富阳训导,不就,退归乡塾,日与门人何英等相讨论,道益明,学益成。复以明经辟,及门强起。召见,极论礼乐二字,日哺不彻。明日,复赐,坚辞不就职。归即杜门环堵,足迹不入城市,毅然以斯道为己任。着有《言行志自》。书其庐曰「松坞」,学者称为松坞先生。   ◆松坞门人(朱、刘八传。)   何英,字积中,鄱阳人。性警敏,不事词章。学于王松坞之门,造诣益深。累荐不起。建玉溪书院,以纳天下来学。所著有《四书释要》、《诗经增释》、《易经发明》诸书。初,松坞尝赠诗曰:「梅谷里先春意。」先生因遂自署曰「梅谷。」 卷八十四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全氏补本)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全祖望补本)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表   汤千   (父德威。)   汤巾    (从子)汉  危复之   徐霖    谢枋得  胡一桂(别见《介轩学案》。)   徐炎午   虞舜臣   方南一   李天勇   魏天应   蔡正孙   王济渊   徐直方   曾子良   吴定翁   (附师甘泳。)   饶宗鲁  (子)敬仲(附见   (《草庐学案》)   胡志仁   李实   (饶氏学侣。)王观   胡棣   程绍开   吴澄(别为《草庐学案》。)   (古为同调。)   王应麟(别为《深宁学案》。)   (东涧学侣。)   汤中   (并柴南溪、真西山门人。)   (詹氏再传。)   (屏山、晦翁三传。)   ----   存斋晦静息庵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鄱阳汤氏三先生,导源于南溪,传宗于西山,而晦静由朱而入陆,传之东涧;晦静又传之径畈。杨、袁之后,陆学之一盛也。述《存斋晦静息庵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谢山所特立。郑氏二老阁刻本《序录》作《息庵晦静存斋学案》。然息庵乃季庸之号,存斋则升伯之号也,谢山序三汤学统源流亦两相错互,特为正之。)   ◆柴贞门人(詹氏再传。)   通直汤存斋先生千(父德威。)   郡守汤晦静先生巾(合传。)   侍郎汤息庵先生中(合传。)   汤千,字升伯,饶之安仁人。先生少从乡先生肄业,讲求先朝名卿言行,辄慕其为人。登庆元二年进士,调黄陂尉,益务涵饫经术,吟讽山房中,家人少觌其面。先是,先生父临斋德威于古学无不通,先生为举子时,罕以语之,至是始发所蕴,先生乃尽得家学之传。俄居父忧,诸弟皆幼,先生以养以教,俾至有成。服除,调金华主簿,辟江州都统司机宜文字。又丁母忧。服除,调武昌军节度推官,遂授南剑、嘉兴二郡学。日与诸生讲论道义,间造诸斋,为从容咨叩,勉以进业,虽吏胥市人子,有可教者,亦收置黉序,亲授经史,其所成就居多。改通直郎,知湖州武康县,未上,卒,年五十五。先生恬夷静深,德宇粹然,自其少时,博参圣贤言论,以为指归,精思力践,不进不已,至孝友至情、君国大义,诚至弗渝。尝从真西山论洙泗、伊洛之源流,与朱、陆氏之所以同异,融会贯通,卓然自有见处,西山谓「其用心于内,而求践其实者也」。有集二十卷、《泮宫讲义》二卷、《史汉杂考》二卷、《记闻》十卷、《楮币罪言》一卷。弟巾,字仲能,嘉定进士;中,字季庸,宝庆进士,与先生并师柴宪敏公中行,断又并事西山。仲能之主繁昌簿也,西山作序以送之,官至郡守。季庸官司谏,至工部侍郎,其从子为文清公汉。(参《真西山集》。)   谢山《答临川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曰:「陆文安弟子,在江南西道中最大者,有鄱阳汤氏,而向来无知之者。案三汤子并起,至东涧先生文清公而益着。东涧在《宋史》有传,而不详其学术师友,且误志其世系。三汤子者,其长曰息庵先生千,官郡守;其次曰晦静先生巾,官提领;其少曰存斋先生中,官司谏,乃东涧之从父也,而《宋史》以为兄,谬矣。(梓材案:袁蒙斋《送林德甫教授序》云:「德甫受知真西山,结交汤同年仲能及其弟伯纪。」兄曰仲而弟曰伯,无是行次,必有误文。又案:晦静官至郡守,见蔡氏《九儒书》。息庵当作存斋,未官提领;存斋改作息庵,亦不止司谏也。)三汤子之学,并出于柴宪敏公中行,固朱学也。其后又并事真文忠公,亦朱学。乃晚年,则息、存二老仍主朱学,称大、小汤,而晦静别主陆学。东涧之学,肩随三从父而出,师友皆同,而晚亦独得于晦静。是时朱、陆二家之学并行,而汤氏一门四魁儒,中分朱、陆,各得其二。方虚谷主张朱学,力诋东涧,以为「见包恢,入政府,方守陆学,遂为所胁,舍而从之」。此乃门户党伐、入主出奴之说,不足信。晦静之以陆学名,乃在包氏未登宰执之时,不自东涧始也。案《袁清容集》亦言晦静始会同朱、陆之说,至东涧而益阐同之。是二汤之书,殆在赵东山之前,而先儒皆未之及,不可谓非一大罣漏也。(梓材案:真西山为大汤升伯墓志云:「初号随适居士,晚更号存斋。」是存斋乃升伯而非季庸也。且升伯知武康,未上而卒,非郡守可知。又案:谢山《奉临川帖子》引袁清容云:「陆子与朱子,生同时,仕同朝,其辩争者,朋友丽泽之益,书牍具在。不百余年,异党之说兴,深文巧辟。淳佑中,鄱阳汤中氏合朱、陆之说,至其犹子端明文清公汉益阐同之,足以补两家之未备,是会同朱、陆之最先者。」今钞本《清容居士集》同作汤中,乃谢山《札子》属之晦静,则汤中氏系汤巾氏传写之■。然核之《真西山集》,似和合朱、陆实大汤之事,且云诸弟皆幼,以养以教,俾至有成,又似仲能、季庸皆承大汤家学,况大汤成庆元进士,前西山三年,其从西山,亦祗讲学之侣耳。蔡氏《九儒书》载汤某《赠蔡久轩提刑江东诗》二首,注云:「淳佑辛亥正月,蔡久轩到弋阳访汤作诗以赠别。」又云:「汤,弋阳人,逸名,号息庵,工部侍郎。」查《江西通志》,官至侍郎者为汤中,则息庵乃季庸之号,其非升伯明矣。)   ◆晦静家学(詹氏三传。)   文清汤东涧先生汉   汤汉,字伯纪,安仁人。为上饶县主簿。转运使赵希塈言:「汉,今海内知名士也,岂得吏之州县哉!」历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升太学博士,迁秘书郎,轮对,极言边事,以为:「今日扶危救乱,无复他策,在乎人主清心无欲,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大臣公心无我,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庶几尚有以亡为存之理耳。」擢太常少卿。后知隆兴府。度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先生尝自儆曰:「《春秋》责备贤者,造物计较好人。一点莫留余滓,十分成就全身。」王深宁谓:「此老晚节,庶几践斯言也。」谥文清。有文集六十卷,今佚。   附录   王深宁《桃源世谱》引曰:「闻之东涧汤公,自契敷五教而人伦始明,是以学问渊源在商。汤学于伊尹,高宗学于甘盘,曰仁曰诚曰 学,皆自商始。箕子以之陈《洪范》。正考父校《颂》,以《那》为首,而圣王之传恭可见。至夫子而集大成。汤本殷氏,故东涧云然。」   ◆晦静门人   著作徐径畈先生霖   徐霖,字景说,西安人。有志圣贤之道。淳佑四年,试礼部第一,授沅州教授。先生即上疏言史嵩之奸深之状,见者吐舌,先生亦由是着直声。擢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会大旱,应诏上封事,不报,去国。上遣姚希得留之,辞曰:「向为身死而不敢欺君父,今为高官而自眩于生平,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寻以宣教郎主管云台观,乃拜受之。十二年,迁著作郎。乞外,知抚州,几一月而举政。以言去,士民遮道,至不得行。又知汀州,卒。理宗赐田以旌其直。衢守游钧尝筑精舍,聘请讲学,是日听者数千人,则其开讲尤大有名,今皆不可考矣。谢文节公迭山,其门人也。   谢山《序三汤学统源流札子》曰:「晦静之学,传者其一为东涧,其一为三衢。徐公径畈,当咸淳之际,开讲尤大有名,而《宋史》本传亦不详其师友。大抵《宋史》排陆学,凡为陆学皆不详,故虚谷之力诋径畈,虽不足信,然非《虚谷集》亦莫知其所自出也。径畈之弟子,曰谢文节公迭山,乃忠臣;曰徐古为,乃遗民,有诗,见《天地间集》,而谢、徐论学宗旨,不可得而闻;其一曰曾子良,所谓平山先生者也。著录及门者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