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68 页/共 437 页
双峰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双峰亦勉斋之一支也,累传而得草庐。说者谓双峰晚年多不同于朱子,以此诋之。予谓是未足以少双峰也,独惜其书之不传。述《双峰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多仍梨洲原本之旧,谢山修补未完。)
◆黄柴门人(朱、刘再传。)
文元饶双峰先生鲁
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余干人。髻龄有志于学,稍长,从黄勉斋干、李宏斋燔学。勉斋问:「《论语》首论时习,习是如何用功﹖」先生曰:「当兼二义,绎之以思虑,熟之以践履。」勉斋大器之。尝以《易》赴棘试,不遇,遂归,专意圣贤之学,以致知力行为本。中书舍人赵汝腾、御史董槐、左司谏汤中、提刑蔡杭等皆相为引荐,召,不起。时理学大明,师儒攸属,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门人私谥曰文元。所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春秋节传》、《学庸纂述》、《太极三图》、《庸学十二图》、《西铭图》、《近思录注》。
百家谨案:黄勉斋干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于金华何北山基,以递传于王鲁斋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谓盛矣。
祖望谨案:草庐尝曰:「朱子《中庸章句》、《或问》,择之精,语之详矣。惟精也,精之又精,邻于巧;惟详也,详之又详,流于多。其浑然者,巧则裂;其粲然者,多则惑。澄少读《中庸》,不无一二与朱子异、。后观饶伯舆父所见亦然,恨生晚,不获就正之。」则双峰盖亦不尽同于朱子者。
双峰语录
「下学上达,意在言表」。程子此语,盖为读书者言。读书是下学之一事,盖凡下学者,皆可以上达,但恐下学得不是,则不能上达耳。且如读书,则圣人所以作经之意,是上面一层事,其言语,则只是下面一层事,所以谓之「意在言表」。若读书而能求其意,则由辞以通理,而可上达。若但溺心于章句训诂之间,不能玩其意之所以然,则是徒事于言语文辞而已,决不能通其理也。程子曰:「玩其辞,不得其意者有矣。」又曰:「前儒矢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此皆下学得不是,而无由上达者也。
问:「夫子所谓下学,兼知行否﹖」曰:「夫子此章只说知,惟程子引此以释『忠恕违道不远』曰:『斯下学上达之意。』却是兼知行说。」
问:「《或问》云:『上达而与天为一。』是知行都到,能如此否﹖」曰:「与天为一,亦以知言。方其未上达时,与天隔几重在。及其既已上达,则吾心即天,天即吾心。但圣人之上达,与学者之上达,有迟速之不同,圣人才学便达,学者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久后方贯通。」
问:「入门涵养之道,须用敬否﹖」曰:「固是如此。但工夫熟时,亦不用说敬,只是纔静便存。而今初学却须把敬来作一件事,常常持守,久之而熟,则忘其为敬矣。」
问:「明道教人且静坐,是如何﹖」曰:「此亦为初学而言,盖他从纷扰中来,此心不定,如野马然,如何便做得工夫﹖故教他静坐。待此心宁后,却做工夫。然亦非教他终只静坐也,故下且字。」
因言《调息箴》亦不可无,如释氏之念佛号,道家之数息,皆是要收此心,使之专一在此。若此心不存,则数珠之数,数息之数,皆差了。调息亦然。人心不定者,其鼻息之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息数停匀,则心亦渐定,调息又胜数息。
须是静,方看得道理出。庐山诸人如蔡元思、胡伯量辈,皆不肯于此着功,见某有时静坐,诸公皆见攻以为学禅,虽宏斋亦不能不以为虑也。
看道理须是涵养,若此心不得其正,如何看得出﹖《调息箴》亦不可无,盖心固气之帅,然亦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
(梓材谨案:《双峰语录》诸条与附录,俱从程氏《读书分年日程》录出。谢山于是卷札记《双峰讲义》,是又欲补而未得者。)
附录
明甫见勉斋说「性者,万物之一原」,明甫曰:「在庐山时,饶师鲁曾如此说来。」勉斋曰:「是他这事物静了看得如此。」
(梓材谨案:据此,则先生亦名师鲁矣。)
◆双峰讲友
处士方连云先生暹(别见《勉斋学案》。)
◆双峰门人(朱、刘三传。)
州判陈东斋先生大猷
陈大猷,字文献,号东斋,都昌人。师双峰饶氏。历仕至从政郎,改黄州军判官。着《尚书集传会通》。子澔。
隐君吴准轩先生中
吴中,字中行,号准轩,乐平人。早慕伊洛之学,闻双峰饶鲁得考亭朱子正绪,往从之游,尽得其绪论,体认精详。隐居不仕,名藉藉当时。部使者税驾其门,因质曰:「《论语》言心凡几等﹖」即应声曰:「简在帝心,天地之心也。从心所欲不踰矩,圣人之心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亚圣大贤之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众人之心也。」使者愕然叹服,惜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
县令罗柘冈先生天酉
罗天酉,字恭甫,新昌人。师事双峰。成开庆进士,以格非心、去非人对策,丁大全摈外。历官知怀集县,不期年而治成。父卒服除,赋诗有云:「三釜为亲今莫及,万锺于我复何加。」遂不起。所著有《柘冈集》。(修。)
知州赵先生良淳
赵良淳,字景程,余干人,忠定公汝愚曾孙。少学于其乡饶双峰,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以荫,三迁至淮西运辖。改知分宁剧邑,俗尚哗讦,先生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尊礼之,其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秩满。知安吉州时,元兵垂至,知州李庚先遁,百事隳废,先生至,凡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饥岁盗起,劝富人出粟赈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人民,亦所不惜。」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且以义谕盗,卒为良民。及兵围城,率众城守。元将范文虎遣使招降,先生焚书斩其使。卒为吴国定所卖,先降。先生自缢死,其妻雍氏同缢于郡治之集芳轩。
参军万先生镇
汤先生伯阳(合传。)
万镇,字子静, 平江人。师方明甫、饶双峰,而双峰尤爱之,尝称:「天下读书,汤伯阳第一,子静次之。」(梓材案:汤伯阳,《一统志》作伯易,鄱阳人,亦双峰弟子。天下读书云云,双峰谓鲁时举语。)贾似道帅荆,辟先生为公安竹□书院山长,不赴。登淳佑庚戌第,授澧州司户参军。着有《左传十辩》。仿晦翁社仓,率乡人以为规矩。鲁士能尝曰:「子静言语恳恳,极古今事情,非老生常谈也。」)
录事鲁宝潭先生士能
鲁士能,字时举,平江人。淳佑间进士。从饶双峰学。自号宝潭。为监利令,辟充沅州录事兼饷事。时吕帅政贪酷,沅有叔讼侄分金者,委先生勘,帅意有所望,而先生得诬状,据事申之。吕大怒,遣卒核所掌军饷,饷积三十余年,至是启之,耗五十石,责先生偿,白于朝廷,追毁出身文字,羁流沅州。六年,吕死,事得白。先生受诬与得直并无喜忧色。既归,讲学道岩。
山长程徽庵先生若庸
程若庸,字逢原,休宁人,从双峰及沈毅斋贵■得朱子之学。淳佑间,聘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冯去疾创临汝书院于抚州,复聘为山长。咸淳间,登进士,授武夷书院山长,累主师席,其从游者最盛,称徽庵先生。所著有《性理字训讲义》、《太极洪范图说》。陈定宇极称其《字训》。(云濠案:黄氏补本续云:「吴草庐澄,其门人也。」)
斛峰书院讲义
龟山先生杨文靖公曰:「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见圣人之难为也,故凡学者以圣人为可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以圣人为师,犹学射而立的然,的立于彼,然后射者可视之而求中。其不中,则在人而已。不立之的,以何为准﹖」又尝语罗公仲素云:「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成要何用。此事大体,须是曾着力来,方知不易。夫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是学圣贤所得之道。若只要博古通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义之士而已,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然以为闻道则不可。且如东汉之衰,处士逸人,与夫名节之士,有闻当世者多矣,观其作处,责以古圣贤之道,则略无毫发髣相似。何也﹖以彼于道,初无所闻故也。今时学者,平居则曰,吾当为古人之所为,才有一事到手,便措置不得。盖其所学,以博古通今为文章,或志于忠信愿悫,不为非义而已,而不知须是闻道,故应如此。由是观之,学而不闻道,犹不学也。」
言道易,知道之体用难。言道之体用易,知道之全体妙用难。道者何﹖阴阳五行万物万事之理,初非有出于阴阳五行万物万事之外者。以形器为道,而不知其有冲漠无朕之体者,非也。以空虚为道,而不知其有阖辟无穷之用者,非也。知其体之无朕,而不知其弥纶六合,无毫厘之空缺;知其用之无穷,而不知其贯通千古,无顷刻之间断,则其体之全,用之妙,亦有知之而未尽焉者矣。或闻而知之,或见而知之,其知之而尽焉者乎﹖生而知之,不思而得,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者,圣人也;学而知之,思焉而无不得,利而行之,勉焉而无不中者,贤人也,皆知之而尽焉者也。学者之学无他,亦学乎圣贤所知之道而已。学乎圣贤所知之道无他,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已矣。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大学》「明明德」之工夫也。主敬以立其本,则又《小学》之工夫,而《大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焉者也。程、朱子以来,谁不知由《小学》而进于《大学》﹖然少而习焉,壮而勉焉,老虽或知之,往往未能尽焉。何也﹖文靖之言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而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读书之法也。不以此为法,而徒于章句训诂文墨议论之是尚,则其于主敬也,不过曰,有整齐严肃,而无怠惰纵肆,斯可矣;其于穷理也,不过曰,有诵读记问,而无疏脱遗忘,斯可矣;其于反躬也,不过曰,有忠信愿悫,而无私伪邪慝,斯可矣。呜呼!是岂知圣贤之学,斯道之全体妙用,有不但如是而已者乎﹖圣贤之学,斯道之全体妙用,其何以言之﹖道为太极,造化之枢纽,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心为太极品汇之根柢,一物各统体一太极也。万化之流行,由于元亨利贞之四德者,天地之全体妙用也。有人心之全体,而后天地之全体始于是而立焉。人心之全体少有或亏,则天地之全体不能以自立矣!有人心之妙用,而后天地之妙用始于是而行焉。人心之妙用少有或戾,则天地之妙用不能以自行矣!此参天地、赞化育所以不可一日而无圣贤之道。学圣贤之道者,不以一身一家、一时一世之心为心,而以弥纶六合、贯通千古之心为心;不以一身一家、一时一世之道为道,而以弥纶六合、贯通千古之道为道,则此心为此道之统宗会元,浑乎大德之敦化,此道为此心之泛应曲当,脉乎小德之川流。其于主敬也,必将如对日星,如临渊谷,静而无静,动而无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弥纶六合、贯通千古之心在其中矣。其于穷理也,必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究事物之准则,推造化之本原,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而弥纶六合、贯通千古之道在其中矣。其于反躬也,必将以无欲为一,以无息为诚,以日新为德,以富有为业,以一民一物不被其泽为己任,以天下后世不传此道为己忧,而此心此道之全体妙用皆在其中矣。张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子思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曾子所谓「置之而塞天地,溥之而横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是皆吾分之所当为,而吾力之所能为者。文靖所谓「以圣人为师,犹学射而立的」者,此也;所谓「学圣贤之所为」,必欲闻圣贤所得之道者,此也,自非体之以身,从容默会而有深功,验之以心,超然自得而有余味者,能之乎﹖程子曰:「莫说道,将第一等逊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是志也,坐春立雪之时,身体心验之旧矣。「道南」之教,宁不以是为先务乎﹖由龟山、豫章而延平,逮吾朱子,大成集焉,推其说以教天下后世,至明且备。若庸尝取其后集所答刘季章书,画为四等之图,其一等曰圣贤之学,其二等曰仁义名节之学,其三等曰辞章之学,其四等曰科举之学。有剽窃架漏而不入等者,有志于第二等而未能笃实者,有志于第一等而不能无过不及之偏者,有在二三四等中不安于小成而能勇进于一等者。大抵三四等识趣不高,夺其旧习,虽有甚难,而其不变,亦自不足为世轻重。惟第二等,资质稍高,一生谨畏,循规守矩,向仁慕义,不为不力,惜其不知向上更有圣贤之学,切于身心而为事业之根本者焉。今之收拾人才,推广圣贤学问血脉,正须着力救拔此一等人,而不可与其下二等概而视之也。若夫圣贤之学无他,始由此以为士,终即此以为圣人;始由此以修身,终即此以平天下。即知此道是天地间自然之理,又知此学是吾人本分之事,既能真知而笃信之,则其趣向自然正当,其志气自然勇决,其工夫次第必能向上寻觅,不待他人劝率,而自不能已矣。不幸而或不遇于世,亦必有以自乐,而无所怨悔焉。呜呼!所以为闻道之士也,此所谓圣贤之学也。文靖曰:「学而不闻道,犹不学也。」若庸亦曰:「创书院而不讲明此道,与无书院等尔。立轩大夫宁不谓然﹖」或问:「弥纶六合、贯通千古者道也,圣贤之体是道,而欲其弥纶六合、贯通千古,其可泛然言之,而无一定之义乎﹖」曰:「以此心言,莫若一诚字,诚者,五常百行之根柢也。以此理言,莫若一中字,中者,应事接物之准则也。对而言,则此心此理不可偏废;单而言,则心不外乎此理,理不外乎此心,诚可以兼中,中亦可以兼诚。尧、舜、禹、汤言中,诚固在其中;《中庸》、《通书》言诚,中亦不在其外。朱子谓理只是一个理,举着全无欠缺,且如说着诚则都在诚上,说着仁则都在仁上,说着忠恕则都在忠恕上,只是这个,道理血脉,自然贯通,其此之谓欤!」
(梓材谨案:先生有《增广性理字训》若干条,当为补入。)
附录
朱枫林书《性理字训》后曰:「晦庵门人程正思《字训》三十条,勿斋增广之为六门百八十三条,今增善字补以蒙斋之训凡百八十四条,德业尽性心正四条,训有未妥,僭易数字,余皆元文。程敬叔《读书日程》:『八岁未入小学,教之读此甚善。』但此书四字成言,其语既简约,而题目多涉命性,其理又幽深,若非根据出处本义,而旁取世俗事物以开喻之,未见其有益也。试以开卷太极之训言之。孔子赞《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今训太极之字,当原乎此。其曰:『至理浑然,冲漠无朕者,理行乎事理之中,如身体之脉理,如枝干之纹理,彻上彻下,无不至到。』所谓至理也,脉理纹理,皆不一也,而皆必有统会之处。今以八卦观之,《干》、《兑》二卦,同生于太阳之象也;《离》、《震》二卦,同生于少阴之象也。《巽》、《坎》二卦,同生于少阳之象也;《艮》、《坤》二卦,同生于太阴之象也。又以四象观之,太阳少阴,同生于阳仪也;少阳太阴,同生于阴仪也。八卦四象,各有统会。既如此矣,则两仪岂无统会哉!故孔子指其统会者而名之曰太极。极者,屋之脊栋,中正高上,众材之所冓合者也。太者,大大之谓也。太极者,大大高上统会之称而已。《易》书之仪之象之卦,两而四,四而八,以至于无穷,由本而末,由原而流,皆所谓至理也。太极者,至理之浑然者也。浑然云者,如水之浑浊然,人之视之,不见其中之所有,盖理之统会,其胚胎融聚者,固如此也。泉之未发曰冲,沙地旷远曰漠。朕者,目未开而有其罅隙也。曰冲曰漠曰无朕,皆以形容其浑然者也。其曰『造化枢纽,品汇根柢』者,气一嘘而万物盈,所谓造也;气一吸而万物虚,所谓化也。气之造物化物,犹户之一阖一辟也,究而言之,则阖辟在乎枢,枢必在乎容,枢之纽,《易》之仪象卦者,造化也,所谓太极者,其枢纽。物之异类曰品,物之同类曰汇。万物并生于两间,而有同类异类者,如花叶之在枝干,或同或异也,究而言之,则枝干本于根,根必附乎命,根之柢,《易》之仪象卦者,品汇也,所谓太极者,其根柢也。玩诸《易》,以释太极之本义,本义既得,则后世儒者所称述,可一见而决。若异端之所言者,固不足论也。凡读圣贤之书,皆当如此考究,令字字有着落,非特此书也,故举此一条以见例云。」
进士许先生应庚(附弟应庭。)
许应庚,字春伯,平江人。游李宏斋及双峰之门。与弟应庭,并有时名,俱登绍定二年进士。先生尤以操行着。张万全守岳州,以学行宜列乡贡。
运使王敬岩先生佖(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饶先生应中
饶应中。
(梓材谨案:熊遥溪从先生以得双峰之传,则先生双峰之高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