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74 页/共 437 页

《大畜》为学,《贲》为文。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而后可以为文。止者,笃实而已。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天地未尝一日无阳,亦未尝一日无君子,故十月为阳,纯《坤》称龙。   《蒙》之养正察乎微,《颐》之养正先乎近。(以上《易》。)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易说》十九条,今移入《南轩学案》一条,移入《东莱学案》一条,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   禹之告舜曰:「安汝止。」尽天理而无人欲,得至善而止也。尹之告太甲曰:「钦厥止。」去人欲而复天理,求至善而止也。   学,立志而后成,逊志而后得。立志刚也,逊志柔也。   《无逸》多言不敢,《孝经》亦多言不敢,尧、舜之兢业,曾子之战兢,皆所以存此心也。   「式和民则」,顺帝之则,有物有则,动作礼义威仪之则,皆天理之自然,有一定之成法。圣贤传心之学,唯一则字。   「乃命三后。」先儒曰:「人心不正则入于禽兽,虽有土不得而居,虽有谷不得而食,故先 伯夷而后及禹、稷。」此说得孔子「去食」、孟子「正人心」之意。   「《小雅》尽废」,其祸烈于洚水;四维不张,其害憯于阻饥。   「有言逊于汝志」,《艮》之不拯其随也;「惟学逊志」,《谦》之卑以自牧也。逊一也,而善恶异。   舜之克艰,文之无逸,心也。后之勤政者,事为而已。   「我生不有命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一为独夫之言,一为圣人之言。(以上《书》。)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书说》十一条,今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移入《西山真氏》一条。)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宗周既灭,哀痛深矣,犹以敬畏相戒,圣贤心学,守而弗失。中夏虽亡,而义理未尝亡,世道虽坏,而本心未尝坏,君子修身以俟命而已。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天人一也,不愧则不畏。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朋友之信,可质于神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正直之道,无愧于幽隐。   《孝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孟子》「服尧之服,圣贤之训」,皆以服在言行之先,盖服之不衷,则言必不忠信,行必不恭敬。《中庸》「修身」,亦先以「齐明盛服」,《都人士》之「狐裘黄黄」,所以「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也」。   「不显亦临。」慎独者,齐家之本。   古之君子,刚中而柔外,仲山甫「柔嘉维则」,卫武公「无不柔嘉」,随会「柔而不犯。」(以上《诗》。)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诗说》七条,今移入《横浦学案》一条。)   礼学不可不讲。   《曾子问》于变礼无不讲,《天圆篇》言天地万物之理,曾子之学,博而约者也。   夏时《坤》、《干》何以见夏、殷之礼,《易象》、《鲁春秋》何以见《周礼》,此三代损益大纲领也,学者宜切磋究之。   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   「四十始仕,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古人始仕已然。「色斯举矣」,去之速也;「翔而后集」,就之迟也,故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学记》以「发虑宪」为第一义,谓所发之志虑合于法式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一年者,学之始分别,其心所趋向也,虑之所发必谨,志之所趋必辨,为善不为利,为己不为人,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此学之本也。   天理二字,始见于《乐记》。如《孟子》性善养气,前圣所未发也。   哀公之问,非切问也,故孔子于问舜冠则不对,于问儒服则不知。   古者无一民不学也。二十五家为闾,闾同一巷,巷有门,门有两塾。上老坐于右塾为右师,庶老坐于左塾为左师。出入则里胥坐右塾,邻长坐左塾,察其长幼揖逊之序。余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所谓「家有塾」也。古道何时而复乎﹖(以上《礼》。)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礼说》十一条,今移入《安定学案》一条,移入《晦翁学案》一条。)   古者以德为才,十六才子是也。如狄之酆舒、晋之智伯、齐之盆成括,以才称者,古所谓不才子也。   气志有交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道,故君相不可以言命;多福自我求,哲命自我贻,故圣贤可以言天。   邾文公之知命,楚昭王之知道,惠王之知志,其所知有在于卜祝史巫之外者。   汉士习于谄谀,而以汲长孺为戆、朱游为狂;晋士惑于旷达,而以卞望之为鄙。君子之所守,不以习俗移。   叔向为平公傅而不能谏四姬之惑,何也﹖曰:「正己可以格君,叔向娶于申公巫臣氏,自反而不缩矣。先儒有言,寡欲之臣,然后可以言王佐。(以上《左氏传》。)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春秋传说》六条,今移入《紫微学案》一条。)   思欲近,近则精;虑欲远,远则周。   沮、溺、荷筱之行,虽未能合乎中,陈仲子之操,虽未能充其类,然惟孔、孟可以议之。斯人清风远韵,如鸾鹄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徇利亡耻饕荣苟得者,犹腐鼠粪壤也。小人无忌惮,自以为中庸,而逸民清士,乃在讥评之列,学者其审诸。   君子不因小人而求福,孔子之于弥子也。不因小人而避祸,叔向之于乐王鲋也。朱博之党丁傅,福可求乎﹖贾捐之之谄石显,祸可避乎﹖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去恶不力,则为善不勇,故克己改过,皆断以勿。(以上《论语》。)   (梓材槿案:谢山所录《论语说》六条,今移入《絜斋学案》一条,移入《新学略》一条。)   杨之学似老,墨之学似佛。   「仁,人心也。」「求其放心」,此孟子直指本心处。但禅学有体无用。   何德将叹﹖习曰入时愈深则趋正愈远。   「夫道一而已矣。」为善而杂于利者非善也,为儒而杂于异端者非儒也。   杨肩吾曰:「天下虽不治平,而吾国未尝不治且平者,岐周是也。一国虽不治平,而吾家未尝不治且平者,曾、闵是也。一家虽不治平,而吾身吾心未尝不治且平者,舜与周公是也。」   求在我者,尽性于己;求在外者,听命于天。(以上《孟子》。)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孟子说》九条,今移入《南轩学案》一条,移入《水心学案》一条,移入《西山真氏》一条。)   虞溥厉学曰:「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知,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