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73 页/共 437 页
(梓材谨案:是传梨洲原本在《双峰学案》,列于双峰门人,且云与饶双峰游,盖本《江西人物志》。然双峰及从黄勉斋、李宏斋为朱子再传弟子。其门人许应庚,绍定进士;鲁士能,淳佑进士;罗椅,宝佑进士;罗天酉,开庆进士,皆在宋世。先生为元延佑进士,上距许、鲁诸子,近者已六十年,远者几至百年矣,其不得与双峰游从明矣。盖由双峰名鲁,与饶先生宗鲁氏名相同,先生殆与饶宗鲁游,传写者轶去「宗」字,因而■为双峰尔。兹据其年世正之,移入于此。万氏《儒林宗派》亦列先生于双峰之门,犹仍《学案》原本之■,非也。)
◆月岩门人
文正吴草庐先生澄(别为《草庐学案》。)
◆饶氏家学(詹氏六传。)
饶先生敬仲(别见《草庐学案》。)
卷八十五 深宁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深宁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补定)
深宁学案表
王应麟 (子)良学
(谦父子。) (子)昌世 (孙)厚孙
(王潜斋、徐进
斋门人。) (孙)宁孙
(迂斋、节斋、真 胡三省 (子)幼文
西山再传。) 史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晦翁、东莱、慈 戴表元 袁桷
湖、詹氏、蔡西 黄叔雅(别见《东发学案》。)
山三传。)
(元城、龟山、谯 郑芳叔 (子)觉民 (孙)驹
氏、武夷、横 (孙)真
浦、白水、籍
溪、屏山、延
平、玉山、三
山、芮氏、象山
四传。)
袁桷(见下《剡源门人》。)
王惟贤
(附弟惟义。)
王应凤
韩性(别见《潜庵学案》。)
(并深宁学侣。)
黄震(别为《东发学案》。)
(深宁同调。)
----
深宁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四明之学多陆氏,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学。而深宁绍其家训,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从楼迂斋以接吕氏。又尝与汤东涧游,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和齐斟酌,不名一师。《宋史》但夸其辞业之盛,予之微嫌于深宁者,正以其辞科习气未尽耳!若区区以其《玉海》之少作为足尽其底缊,陋矣!述《深宁学案》。(梓材案:深宁原传本附《真西山学案》,谢山始别立学案。谢山文集以深宁为吕学大宗,故标以楼氏之传,而推原于吕氏。
◆王徐门人(楼、真再传。)
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鄞县人。与弟应凤同日生。九岁通六经,从王子文埜受学。淳佑元年第进士,先生曰:「今之事举子业者,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佑四年中是科。其弟应凤,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添差浙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先生覆考。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先生读之,乃顿首为得士贺,遂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历太常寺主簿,面对,定修攘至计。时丁大全讳言边事,于是先生罢。未几,起通判台州,迁至著作佐郎,守军器少监。又累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忤贾似道,以秘阁修撰奉祠。起知徽州,召为秘书监,兼史职,兼侍讲。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时朝臣无以边事言者,先生指陈成败顺逆之说,帝不怿。似道复谋逐之,适以忧去。及似道溃师江上,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即引疏陈十事。进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日食,应诏论消弭及备御之策,皆不及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先生缴奏。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以翰林学士召,力辞。入元,不出。学者称为厚斋先生。后二十年卒。所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书。(修。云濠案:《宋史》本传,先生着有《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二十三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
百家谨案:清江贝琼言:「自厚斋尚书倡学者以考亭朱子之说,一时从之而变,故今粹然皆出于正,无陆氏偏驳之弊。然则,四明之学以朱而变陆者,同时凡三人矣:史果斋也,黄东发也,王伯厚也。三人学术既同归矣,而其倡和之言不可得闻,何也﹖厚斋著书之法,则在西山真为肖子矣。」谢山《同谷三先生书院记》曰:「王尚书深宁独得吕学之大宗。或曰:『深宁之学得之王氏埜、徐氏凤。王、徐得之西山真氏,实自詹公元善之门,而又颇疑吕学未免和光同尘之失,则子之推为吕氏世嫡也,何欤﹖』曰:『深宁论学,盖亦兼取诸家,然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况深宁少师迂斋,则固明招之传也。』」(梓材案:深宁少师迂斋,盖因温州而误。说详《丽泽诸儒学案》。)
困学纪闻(补。)
「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易》以辞为重,《上系》终于默而成之,养其诚也;《下系》终于六辞,验其诚不诚也。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
潜龙以不见成德,管宁所以箴邴原也;全身以待时,杜袭所以戒繁钦也。《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同人》之《初》曰出门,《随》之《初》曰出门,谨于出门之初,则不苟同,不诡随。
冥于《豫》而勉其有渝,开迁善之门也;冥于《升》而勉其不息,回进善之机也。
召平、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剥》之终曰:「硕果不食。」阳非阴之所能剥。
《易》于《蛊》「终则有始」,于《剥》「消息盈虚」,于《复》「反复其道」,皆曰天行也。然则,无豫于人事与﹖曰:「圣人以天自处,扶阳抑阴,尽人事以回天运,而天在我矣。」
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故《家人》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致命遂志,命可致而志不可夺;行法俟命,命可俟而法不可变。龟灵而焦,雉文而翳,是以衣锦尚絅。兰熏而摧,玉刚而折,是以危行言孙。白《贲》素《履》,所以咎。
知止而后有定,故观身于《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故观心于《复》。君子无斯须不学也,黄霸之受《尚书》,赵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难颠沛中,况优游暇豫之时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颐》《初九》王辅嗣注云:「安身莫若不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至哉!斯言可书诸绅。
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