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63 页/共 437 页

◆圣泉门人   提举陈两峰先生德永(见下《弦斋门人》。)   ◆弦斋门人   提举陈两峰先生德永   陈德永,字叔夏,黄岩人也。杜清碧称其文章似欧阳子,而尤长于理。先生少从盛象翁。又有林弦斋者,亦鲁斋之徒也,亦从之游,造诣邃密,学者称为两峰先生。所著有《两峰惭草》。(补。)   (云濠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台省辟为和靖书院山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   张务光先生明卿(附师邵素心。)   张明卿,字子晦,天台人,学正莘夫之子也。始成童而学正卒,即知家学是荷。弦斋林氏、素心邵氏皆乡先生行,先生执经往从之,反复诘难,愈出愈新,二氏方毅靳推与,咸曰:「张氏有子矣。」至大间,诏求直言,先生慨然为《政事书》一卷,将渡大江凌黄河以献于朝,既而叹曰:「吾为生民计耳。不知我者,其以为干禄乎!盍止之!」于是南还,而教授里中,终日俨坐,不窥户庭。乡之人士,至有父子执经于门者。傍县慕其为人,聘致为子弟师,亦不辞。然天性严重,有挟贵而骄,及习鄙亵事者,叱之不悛,辄令束书以归。人曰:「先生不已甚乎﹖」先生曰「我之道,盖如是也。」邓文肃公为廉访使者,屡遣使致书起之,谢不往。其学术一以考亭为宗,毫分缕析,洞见其肯綮,着之事为,不易心于贱贫,不屈节于名势,绰然能任人师之重。登其门者,皆彬彬雅饬,谅而不颇。先生长身疏鬣,衣冠整严,昂然如出林之鹤,见者畏而爱之,因其所自号务光,称之为务光先生。着有《言志稿》四卷、《六艺编》六卷、《存养录》十二卷、《尚友编》五卷、《世运略》八卷、《家传》一卷及《政事书》藏于家。(参《宋文宪集》。)   ◆学正家学   张务光先生明卿(见上《弦斋门人》。)   ◆学正门人   文肃邓匪石先生文原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自父徙钱塘。先生年十五通《春秋》。在宋时,以流寓试浙西转运使,魁四川士。至元二十七年,行中书省辟为杭州路儒学正。继召为国子司业。至官,首建白更学校之政,当路因循,重于改作,论不合,移病去。科举制行,先生校文江浙,虑士守旧习,大书朱子《贡举私议》,揭于门,延佑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明年,兼国子祭酒。泰定元年,兼经筵官,以疾乞致仕归。天历元年卒,年七十一。先生内严而外恕,家贫而行廉。有文集、内制集。至顺五年,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谥文肃。(参史传。)鲁斋续传   隐君牟静正先生楷   牟楷,字仲裴,黄岩人也。学者称为静正先生。刻志正心诚意之学,以养母 不仕。时天台方行王鲁斋之学,先生不知师传所出,要亦其私淑也。所著有《九书辩疑》、《河洛图书说》、《春秋建正辩》、《深衣刊误》、《定武成错简》、《管仲子纠辩》、《致中和议》、《桐叶封弟辩》、《四书疑义》。门人称曰「牟氏理窟」。(补。)   (梓材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号九溪,教授生徒至数百人。」)静正同调   隐君陈西山先生绍大   陈绍大,字成甫,黄岩人也。学者称为西山先生。以圣学自任,为文必本经义。所著有《四书辩疑》。门徒与牟氏并盛。(补。)   (梓材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云:「世以儒业名家,其学出于紫阳门人。」天台潘时举又称其「从游者以百计,居断江西山下,躬耕乐道,不求仕进」云。《赤城新志》则言其「生徒二百余人,称之曰西山夫子」。)白云家学   祭酒许先生元   许元,字存元,金华人。父白云先生,(云濠案:原作「大父白云」。考诸家文集,作父者是。)学于仁山金氏,得朱子之传。明祖初起,幸金华,访求其后,乃驿赴金陵,拜京学教授,仍命入傅皇太子及诸王。乙巳九月,始置国子学,命为博士。奉命进讲经史,极陈《洪范》休征咎征之应。吴元年四月,上至白虎殿,问《孟子》何言为要。对曰:「劝国君以行王道,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乃其要也。」冬十月,擢为祭酒,最见礼遇。设立教国子条例数十事,皆见施行。既而浙江佥事程孔昭诬劾其过,安置韶州,遇赦,还,卒。(参《儒林录》。)   (梓材谨案:白云之殁,以先生属于张子长,先生欲师事之,则以白云之待己者待焉。见黄文献所作《子长墓表》。)   教授许先生亨   许亨,字存礼,文懿之子。学有渊源,而工于文辞。赴任北平教授,宋潜溪作序以送之。(参《宋文宪集》。)白云门人   纯孝范柏轩先生祖干   刘先生名叔(合传。)   经略李先生国凤(合传。)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白云尝语人:「吾得刘名叔而学知进,得李国凤而学日彰,得范景先而学有传。」先生之学,以诚意为主,而严之以慎独持守之功,尝曰:「为学之本,莫大乎正心修身。欲修其身,莫若理会君子之所谓道者三,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若切己之实,归而求之,可也;心不在焉,而能自得其根本者,吾未之闻也。」至正中为西湖书院山长,辞归养亲。李文忠镇严州,修师资之敬。郡守王宗显上其孝行,立纯孝坊,学者因称纯孝先生。洪武十八年,疾革,召门人讲学,危坐而卒。所著有《众经指要》、《读诗记》、《大学中庸发微》、《柏轩集》。(修。)   (云濠谨案:李先生字景仪,山东人。官亚中大夫、治书侍御史兼经略使。)   经师叶南阳先生仪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立志坚苦,取四部书分程读之。义有未明,质于白云,随所咨叩,咸为之尽。久之,学业日进。白云命其子存仁、存礼师之。白云殁,先生率同门以义制服,经纪其丧。既而开门授徒,东南之士多趋之。洪武初,郡守王宗显起为《五经》师。学者称为南阳先生。卒年八十二。所著有《南阳杂稿》。(修。)   文忠敬先生俨(从祖铉。)   敬俨,字威卿,易州人也。其从大父铉,精于经学,有《春秋备忘》,金人称为大宁先生者也。先生尝为浙东参政,金华,受业白云,而以张子长为友。白云赠之诗,曰「皇皇驷马车,误立门外雪」者也。(补。)   (梓材谨案:谢山原■作「其大父铉」。考《元史》先生本传:「祖鉴,同知嵩州事。」铉其叔祖也,据以正之。又案:先生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卒,封鲁国公,谥文忠。)   学录唐存斋先生怀德   唐怀德,字思诚,金华人。(梓材案:先生号存斋。)受业白云,不出户者十年,六经百家之书无不研究。余阙持节海右,特容接之。或请余书扬雄《九州岛箴》,未知所出。先生曰:「此出《古文苑》。」即援笔写之,不遗一字。尝与宋景濂宿钱塘,辩诸子是非,凡九十余种,交举所疑以质。宋推其博,先生曰:「徒博,则陆澄之书厨耳,吾则藉之以穷理,而施诸事也。」用部使者荐,擢金华教谕。迁衢州学录,未上而卒。所著有《破万总录》、《六经问答》、《钩玄集》、《书学指南》、《存斋集》,共百余卷。(修。)   文安揭先生傒斯   教授朱明所先生公迁(并见《双峰学案》。)    文公欧阳圭斋先生玄(附师张贯之。)   欧阳玄,字原功,其先家庐陵,与文忠同所自出。曾大父新,始居浏阳。先生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辞章,下笔辄成章。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源委,尤为淹贯。延佑元年,诏设科取士,先生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改武冈,召为国子博士。初置艺文监,文宗亲署为少监,奉诏纂修《经世大典》,升太监、检校书籍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兼国子祭酒。重纪至元五年,足患风痹,乞归不允。拜翰林学士。归,复起,以疾未行。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拜翰林学士承旨。除福建廉访使,行次浙西,疾复作,乃上休致之请,作南山隐居,优游山水间,有终焉之志。复拜承旨,力辞,不获命。奉敕定国律,寻乞致仕。将行,帝复降旨不允,进阶光禄大夫。十七年,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曰文。先生处己俭约,为政廉平,历官四十余年,在朝之日,殆四之三。三任成均,而再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文章道德,卓然名世。有《圭斋文集》若干卷。(参史传。)   方茗谷先生用   方用,字希才,望江人。少负逸才,与揭傒斯、朱公迁、欧阳玄同游于许白云之门,以羽翼斯文相砥砺,时称许门四杰。着有《先儒宗旨》、《茗谷丛说》诸书。子三人,以诗礼世其家。(参《江南通志》。)   都事苏栗斋先生友龙   苏友龙,字伯夔,金华人。学经于白云。以才推择为吏,擢令萧山,转行枢密院,照磨升行省都事,多着能绩。入明而卒。子伯衡。(修。)   (云濠谨案:先生门下侍郎辙之裔。宋文宪志其墓云:「伯夔,字也,人称之曰栗斋在而不敢字。其先居眉州,文定长子迟知婺州,因家金华。」又言:「先生上距文定盖九世矣。」然其子平仲为待制,迟八世孙,则先生距文定祗八世耳。)   教授胡长山先生翰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从吴正传师道受经、吴立夫莱学古文词,又登白云之门,获闻考亭相传的绪。尝至京师,交当世名士,而于余阙、贡师泰尤善。避地南华山中著书。入明,除衢州教授。聘修《元史》,赐金缯而归。居长山之阳,称长山先生。卒年七十五。   仲子文集(补。)   皇降而帝,帝降而王,王降而霸,犹春之有夏,秋之有冬也。由皇等而上,始乎有物之始,由霸等而下,终乎闭物之终,消长得失,治乱存亡,生乎天下之动,极乎天下之变,纪之以十二运,统之以六十四卦。《干》,天道也,健而运乎上。《坤》,地道也,顺而承乎下。天地既判,其气未交为《否》,既交为《泰》。始乎《干》,讫乎《泰》,四卦统七百二十年,是为天地《否》《泰》之运,《干》一索得男而为《震》,《坤》一索得女而为《巽》。《震》,长男也;《巽》,长女也。夫妇之道也,始成为《恒》,既交为《益》。《干》再索得男而为《坎》,《坎》,中男也。《坤》再索得女而为《离》,《离》,中女也。中男中女,夫妇之道成为《既济》,既交为《未济》。《干》三索得男而为《艮》,《艮》,少男也。《坤》三索得女而为《兑》,《兑》,少女也。少男少女,夫妇之道成为《损》,既交为《咸》。始乎《震》,讫乎《咸》,十二卦统一千六百七十有六年,是为男女交亲之运。男治政于先,女理事以承其后。男之治也,从父之道。《大壮》也,《无妄》也,长男从父者也;《需》也,《讼》也,中男从父者也;《大畜》也,《遯》也,少男从父者也,六卦统一千一百五十有二年,是为阳晶守政之运。女之治也,从母之道。《观》也,《升》也,长女从母者也;《晋》也,《明夷》也,中女从母者也;《萃》也,《临》也,少女从母者也,六卦统一千有八年,是为阴毳权行之运。《坤》,阴也,得阳育而生男。《干》,阳也,得阴化而生女。男归于母,女应于父。《豫》也,《复》也,长男归母者也;《比》也,《师》也,中男归母者也;《剥》也、《谦》也,少男归母者也,六卦统九百三十有六年,是为资育还本之运。《小畜》也,《姤》也,长女应父者也;《同人》也,《大有》也,中女应父者也;《夬》也,《履》也,少女应父者也,六卦统一千二百二十有四年,是为造化符天之运。《干》、《坤》,父母之道也,必有代者焉。代父者,长男也。从长男者,中男、少男也。《解》也,《屯》也,中男从长者也;《小过》也,《颐》也,少男从长者也,四卦统六百七十有二年,内外以刚阳治政,是为刚中健至之运。阳刚之极,阴必行之。代母者,长女也。从长女者,中女、少女也。《家人》也,《鼎》也,中女从长者也;《中孚》也,《大过》也,少女从长者也,四卦统七百九十有二年,内外以阴柔为治,是为群愚位贤之运。阴随于阳为顺,《丰》也,《噬嗑》也,中女从长男者也;《归妹》也,《随》也,少女从长男者也;《节》也,《困》也,少女从中男者也,六卦统一千八百年,是为德义顺命之运。阳随于阴为不顺,《涣》也,《井》也,中男从长女者也;《渐》也,《蛊》也,少男从长女者也;《旅》也,《贲》也,少男从中女者也,六卦统一千八十年,是为惑妒留天之运。长男既息,为男之穷也,长女既息,为女之穷也,于是中男与少男相搏焉。《蹇》也,《蒙》也,二卦统三百三十有六年,是为寡阳相搏之运。阳之搏也,阴必随之,于是中女与少女会焉。《睽》也,《革》也,二卦统三百八十有四年,是为物极元终之运。十二运上下万有一千七百八十载,阳来阴往,太乙临之,不浸则不极,不极则不复,复而与天下更始,非圣人不能也。圣人非天不生也,天生仲尼,当五霸之衰,而不能为太和之春者,何也﹖时未臻乎革也。仲尼殁,继周者为秦、为汉、为晋、为隋、为唐、为宋,垂二千年犹未臻乎革也。泯泯棼棼,天下之生,欲望其为王、为帝、为皇之世,固君子之所深患也。余闻之广陵秦晓山,乃推明天人之际,皇帝王霸之别,定次于篇。(《衡运论》。)   (梓材谨案:谢山《札记》云:「长山载入《衡运》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