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65 页/共 437 页

合剌不花,蒙古人也。官浙之台州达鲁花赤,已而移徽州。尝游白云之门。其学以诚意不欺为主,尝喜挟方册,携一羊皮,坐于山颠水涯,歌咏终日,野老过者,辄呼而问以民间疾苦。以德为化,尝曰:「法所以防奸,事苟集矣,法不必尽用也。」二州之民化之,几于无讼,考绩为天下最。元儒惟鲁斋之门有以蒙古从学者,此外惟白云而已。(补。)   何先生宗诚   何先生宗映(合传。)   何先生宗瑞(合传。)   何宗诚,字□□,金华人也。其父遯山先生凤,隐于医道,君子也,三子:曰宗诚,曰宗映,曰宗瑞。白云许文懿公方羁孤时,落落不偶,莫从之游,遯山独奇之,馆于家,使先生兄弟师之,而以世务机利,迷罔他岐,固勉以义,令求其远者大者,文懿遂决意于学。遯山悉出其藏书使观之,率其乡之子弟以共师之,而文懿之名始盛,终身严事遯山,以为渊源之自也。先生兄弟三人皆学于白云,而其详不可考。(补。)   方先生麟   李先生亦(合传。)   方麟,太末人,李亦,东阳人,与蒋贞节元皆文懿弟子。贞节延两先生于家塾,俾其子允升礼而师之。(参《王忠文集》。)   ◆范叶学侣   郑先生谧   郑谧,字彦渊,范祖干、叶仪之学侣也。所著《心学图说》。详《金华先贤传》。(补。)   ◆静俭门人   文宪宋潜溪先生濂(见下《凝熙门人》。)   博士郑先生涛   郑涛,字仲舒,浦江人。受业柳道传。工于词翰,为丞相脱脱所知,授经筵检讨,转国史院编修、翰林应奉,迁太常博士而罢。   提举戴九灵先生良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所居在九灵山下,因以为号。好读书,天文、地理、医卜、佛老之书皆精究其旨。弃举子业,学于柳道传贯。道传之死,心丧三年。(云濠案:朱氏彝尊为先生拟传云:「父喧,与柳贯交,命良受学于贯,并从黄缙、吴莱游」。)至正十年,余阙佥 浙东廉访,行部至浦江,先生上谒,与之谈诗,阙曰:「士不知诗久矣,非子吾不敢语。」乃尽授以平日所得于师友者。时以潜溪、华川、长山与叔能称四先生。起为月泉书院山长。婺、越攻取不已,避兵山中者久之。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东南之名士多往依之,先生受中顺大夫、淮南行省儒学提举。明伐吴,先生从海道求救于山东扩廓帖木儿。洪武元年,山东降附,先生附海舟还定海,与东南失职之徒谢肃、揭汯、丁鹤年歌哭于四明山中,其子挽之还家,不得也。十五年,征至金陵。明年,欲授以官,不可而自裁,年六十七。(修。)   谢山《九灵先生山房记》曰:「九灵以不肯屈身而被系,顾其死不甚明。使其出于自裁,固为元毕命;即令以瘐死,亦为元也。九灵之大节,不必果出于自裁,而要可信其为元也。」   学官杨元度先生璲(附兄琰、弟瑀。)   杨璲,字符度,余姚人。师事柳待制贯。与海内博洽者辩说,数困之。注《诗传名物类考》,侍御史姚黻剡文上之。后以乡贡历宁海、缙云及本州岛学官。兄琰、弟瑀,称三杨。   (云濠谨案:「琰」一作「瑛」,黄氏补本为《元度传》云:「兄瑛,庆元路学正,弟瑀,缙云教谕,并有文名。」)   ◆正传家学   阁学吴先生沈   吴沈,字浚仲,兰溪人。元国子博士正传之子,以学行闻。太祖下婺州,召先生及同郡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孙履、张起敬会食省中,日令三人进讲经史。已,命先生为郡学训导。洪武初,郡以儒士举,误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先生谓修撰王厘曰:「名误不更,是欺罔也。」将白于朝。厘言恐触上怒。先生不从,牒请改正。帝喜曰:「诚悫人也。」召侍左右。以事降编修。给事中郑相同言:「故事,启事东宫,惟东宫官属称臣,朝臣则否。今一体称臣,于礼未安。」先生驳之曰:「东宫,国之大本。尊东宫,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从之。寻以奏对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东阁大学士。初,帝谓先生曰:「圣贤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散在经卷,未易会其要领,尔等以三事编辑。」至是书成,赐名《精诚录》,命先生撰序。后改国子博士,以老归。先生尝着辩,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先生发之也。   ◆正传门人   教授胡长山先生翰(见上《白云门人》。)   参议诸葛先生伯衡   诸葛伯衡,兰溪人也。吴礼部门人。见《金华先贤传》。(补。)   (梓材谨案:先生官至广东参议卒。金华杜桓为作小传,称为清修直亮之士。)   训导徐先生原   徐原,字均善,兰溪人也。少从吴礼部游,与礼部子沈童为友。博览群书,以诗文名世。所著有《五经讲义》、《强学斋文集》数卷。明太祖取婺州,与沈同命为训导,历主福建、江西考试。或云太祖改婺州为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开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沈、徐原为训导。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金华府志》。)汪氏学家   县令汪遯斋先生汝懋(别见《慈湖学案》。)   ◆蒋氏家学   贞节蒋若晦先生元(见上《白云门人》。)   ◆本心门人(朱、刘六传。)   隐君周紫岩先生润祖   周润祖,字彦德,临海人也。学于周待制仁荣,与达兼善为讲学友。(梓材案:达兼善盖即泰不华。)隐居教授四十年。至正中,召之,已卒。乡人即其所居,称之曰紫岩先生。所著有《紫岩集》十卷。(补。)   忠介达先生泰不华   泰不华,字兼善,以父为台州录事,遂居于台。家贫,好读书,周仁荣养而教之。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至正元年,除绍兴总管。召入史馆,与修三史,升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作乱,死之,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公,谥忠介。   ◆紫岩讲友   隐君朱鞠隐先生嗣寿   朱嗣寿,字得仁,一字鞠隐,本台之临海人,徙仙居。台学自鲁斋而后,生徒甚众。先生少以文雄于曹,既而然曰:「学不为己,虽多无益也。」乃益从事于性命之旨,一切文词必根柢于理。紫岩周先生润祖,鲁斋之嫡传也,少与同舍,至是相见论学,敛衽服曰:「高见层出,吾弗如也。」长潭陶凯以师礼严事之。尝言:「世俗为学,不过资讲说,助占毕,求其躬行之实,无有也。」故力修门内之行。泰不华欲荐于朝,先生谢曰:「禄以逮亲为荣,亲已殁矣,不愿仕。」泰不华重违其意而止。晚治别业曰东园,莳菊甚盛,学者不呼其姓,但称为鞠隐先生。(补。)   ◆凝熙门人   知州吴德基先生履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受学于闻人梦吉。为文以迁、固为法。起家南康丞,迁知安化、潍州,以循吏称。   文宪宋潜溪先生濂(附子璲。)   宋濂,字景濂,世居金华之潜溪,至先生始迁浦江之青萝山。先生少读书,日记二千余言。尝从闻人梦吉受《春秋》。继从柳贯、黄溍、吴莱学古文词。年二十五明道,著书义门郑氏之东明山,名震朝野。元至正中,有荐为翰林编修,辞不赴。明初定鼎金陵,遣使奉书币聘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召授皇太子经筵、起居注,总修《元史》,升翰林学士。议封功臣勋爵,迁国子司业,三转为翰林侍讲学士,总修大明日历,拜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宠遇隆渥,启沃宏多。既而念其开国文臣之首,侍从十有九年,制度典章,灿然大备,诏以年老致政还家。以长孙慎坐法,举家迁谪茂州,至夔门得疾,不食者三旬,书《观化帖》,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二。正统中,赐谥文宪。先生博极群书,孜孜圣学,道德文章,师表当世,敷昭皇猷,赞翊治化,名寰宇,文传外夷,而循循然谦抑下士,接引后进。所著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萝山集》、《龙门子》、《浦阳人物记》,合一百四十余卷。子璲,字仲珩,以书法擅名当世,朝野称之。(参《金华贤达传》。)   百家谨案:金华之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也,犹幸有斯。   谢山《宋文宪公画像记》曰:「文宪之学,受之其乡黄文献公、柳文肃公、渊颖先生吴莱、凝熙先生闻人梦吉四家之学,并出于北山、鲁斋、仁山、白云之递传,上溯勉斋,以为徽公世嫡。予尝谓:「婺中之学,至白云而所求于道者,疑若稍浅,渐流于章句训诂,未有深造自得之语,视仁山远逊之,婺中学统之一变也。义乌诸公师之,遂成文章之士,则再变也。至公而渐流于佞佛者流,则三变也。犹幸方文正公为公高弟,一振而有光于西河,几几乎可以复振徽公之绪,惜其以凶终,未见其止,而并不得其传。虽然,吾读文献、文肃、渊颖及公之文,爱其雅驯不佻,粹然有儒者气象,此则究其所得于经苑之坠言,不可诬也。词章虽君子之余事,然而心气由之以传,虽欲粉饰而卒不可得。公以开国巨公,首倡有明三百年锺吕之音,故尤有苍浑肃穆之神,旁魄于行墨之间,其一代之元化,所以鼓吹休明者与!」   唐先生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