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 31 页/共 43 页
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三·散类
八味顺气散(济生) 中风。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水煎服。仍以酒化苏合香丸。间服。
五积散(上除肉桂、枳壳为粗末。仍十三味。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令匀每服三钱。加后项药同煎。)
白芷 川芎 甘草 茯苓 当归 肉桂 白芍药 半夏(各二两) 陈皮 枳壳 麻黄 苍术(二十四两) 干姜(炮。四两) 桔梗(十二两) 浓朴(四两)
加姜、葱。水煎。热服。胃寒用煨姜。挟气加吴茱萸。调经催生。入艾、醋服。
藿香正气散紫苏叶 白芷 茯苓 大腹皮(各一两) 白术 陈皮 浓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两)
藿香(去土三两) 甘草(炙。二两半)
每服三钱。和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乌药顺气散 麻黄(去根节) 陈皮 乌药(各三两) 姜蚕(去丝觜炒) 川芎 枳壳 甘草(炙) 白芷桔梗(各一两) 干姜(炮。五钱)
每服三钱。加姜、枣。水煎服。
复元通气散(和剂)
茴香(舶上者)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 木香(一两半) 甘草 陈皮 延胡索 白丑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木香汤调服败毒散柴胡 甘草 桔梗 人参 芎 茯苓 羌活 前胡 枳壳 独活(等分)
加薄荷姜水煎服。寒多热服。热多温服。
消风散荆芥穗 甘草 芎 羌活 姜蚕(炒) 防风 茯苓 蝉蜕 藿香 人参(各二两) 浓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服。如久患偏风。每日三服。便觉轻减。如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痛。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亦得。可并服之。小儿虚风及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服半钱。俱不计时服。
防风散 同前证类。
秦艽 独活 麻黄 半夏 防风(各二两) 升麻 防己 白术 石膏 白芍药 黄芩甘草 当归 远志 人参(各一两)
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煎一盏。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临卧热服。
八风散(和剂)同前证类。
藿香(二两) 白芷 前胡(各四两) 黄 甘草 人参(各八两) 防风 羌活(各十二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腊茶清调六钱亦得。小儿虚风。乳香腊茶清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
大三五七散(和剂) 同前证类。
山茱萸 干姜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枚) 细辛(一斤八两) 防风(去芦四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四生散(和剂) 同前证类。
黄 羌活 蒺藜 白附子(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调服。如肾脏风下疰生疮。以腰子批开。以药末二钱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细嚼。以盐酒调下。
胡麻散(和剂) 仝前证类。
胡麻(十二两) 荆芥 苦参(各八两) 何首乌(十两) 甘草 威灵仙(各六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茶食后点服。或酒蜜汤亦可。服此药后。频频洗浴。贵乎得汗。有效。
木香调气散(和剂) 中气。
白豆蔻(取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钱) 藿香叶 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不拘时。点服。
却暑散(得效) 中暑。
赤茯苓 甘草(各四两生)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新汲水或白汤点服。
大顺散(和剂)
甘草(锉寸长十两) 干姜 杏仁 肉桂(各一两二钱)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为度。用节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煎服。如烦躁。井花水调。常用以滚汤点服亦可。
枇杷叶散(和剂)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去白) 丁香(各五钱) 浓朴(姜制。四两) 白茅根 麦冬(去心) 木瓜 甘草(炙各一两) 香薷(三钱)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水煎服。温水调服亦可。如烦躁。井花水调。小儿三岁。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不拘时服。
十味香薷散(百一)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 黄 木瓜 浓朴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或冷水调服。
枳芎散(增入) 治左胁痛刺不可忍。
枳实(炒)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一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酒亦可。
平胃散 又名对金饮子。
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多)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等分) 甘草(炙。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