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 36 页/共 43 页
朱砂半两为衣。上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荆芥汤化开服。
茶酒亦可。服不拘时候。
犀角丸(和剂)
黄连(去芦) 犀角(镑。各一两) 人参(二两) 大黄(八两) 黑丑(十二两。炒过。再研。取头末六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温水送下。
骨碎补丸(和剂)
荆芥穗 白附子(炮) 肉苁蓉(酒浸。切焙) 牛膝(酒浸) 骨碎补(去毛炒) 威灵仙(炒) 自然铜( 。醋浸九次) 草乌(炮。去皮脐) 半夏(炮。各五钱) 地龙(去土炒) 没药(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不拘时。温酒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下。妊妇勿服。
乌荆丸(和剂)
川乌(炮。去皮。脐。一两) 荆芥穗(二两)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汤任下。有痰。日进二三服。
四生丸(和剂)
五灵脂(去沙) 骨碎补 川乌(炮。去皮脐)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十丸。十五丸。空心温酒下。
轻脚丸(和剂)
木别子(另研) 白胶香(另研) 白芍(各二两) 草乌(去皮尖四两) 赤小豆(一两为末作糊)
上为末。赤小豆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旋加至十丸。温酒或木瓜汤送下。病在下食后服。病在上食前服。忌热物少时。
秘方换腿丸(和剂)
薏苡仁 石南膝 南星(炮。姜制) 牛膝(酒浸) 肉桂(去粗皮) 当归 天麻 附子(炮。去皮脐) 羌活 防风 石斛 萆 黄 (蜜炙) 续断(各一两) 苍术(泔浸。两半) 槟榔(五钱) 木瓜(四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酒或木瓜汤下。
左经丸(和剂)
黑豆(一斤。斑蝥二十一枚。去头足同煮候豆胀为度。去蝥不用。取豆焙) 草乌(煨。
四两) 川乌(炮。去皮脐。二两) 没药(两半) 乳香(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酒吞三十丸。
木瓜丸(和剂)
生地黄 陈皮 乌药(各四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 黑丑(炒。三两) 石南藤 当归续断 苁蓉(酒洗焙) 木瓜 牛膝(酒浸) 赤芍药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木瓜煎汤下。
神保丸(和剂) 中恶。
木香 胡椒(各一钱) 全蝎(七个) 巴豆(十粒去壳心皮研去油)
上为末。巴豆霜入内令匀。汤化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心膈痛。
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肺气甚者。以白矾、蛤粉各二钱。黄丹一钱同研。煎桑白皮、糯米饮下。大便闭。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下。
宿食不消。茶汤下。
消暑丸(和剂) 伤暑。
半夏(醋煮。一斤) 甘草(生用) 茯苓(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白汤下。
酒煮黄连丸黄连(去芦。十二两)
上以好酒煮。焙干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
三黄丸(和剂)
黄连 黄芩 大黄(煨。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熟水下。又方。用脑麝为衣。丸如大豆大。临卧。含下一两丸。亦可。
戊己丸(和剂) 伤湿。
黄连 吴茱萸 白芍药(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红丸子 伤食。
京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各五钱) 干姜(炮) 胡椒(各三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以矾红为衣。食后姜汤下三十丸。小儿减丸数。
小七香丸(和剂)
甘松 益智 香附 丁香皮 甘草 砂仁 莪术(等分)
上为末。泡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熟水温任送下。
感应丸(和剂)
百草霜(用庄村有柴木草。烧锅底上刮取。研。一两) 杏仁(肥。去皮尖。去双仁。一百四十个。另研) 丁香 木香(各半两) 川干姜(炮。一两) 肉豆蔻(面包煨去油。取霜。二十个) 巴豆(去壳。纸包去油。七十八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