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 27 页/共 43 页
泽KT 汤(千金增入)治上气其脉沉者。
泽KT (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姜 紫菀(一作紫参) 白前(各五两) 黄芩 甘草 桂心 人参(各三两)
上九味。内泽KT 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铁刷汤(和剂)
桔梗(二两半) 甘草(一两半) 陈皮 良姜(各一两二钱) 干姜 茴香(各八钱) 香附(六钱) 肉桂(四钱。不见火)
上除桂皮。余炒通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不拘时。点服。
指迷七气汤(直指)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莪术 辣桂 藿香 益智仁(各一两) 香附(一两半) 甘草(炙三钱) 半夏(三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枳实理中汤 属诸痛门胁痛。
即理中汤加枳实。
大建中汤 属诸痛门腰痛。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 黄 肉桂 半夏 附子(炮。
去皮脐) 麦门冬 肉苁蓉加姜枣。水煎服。
紫菀茸汤(济生)属诸嗽门嗽证。
紫菀茸 款冬花 百合 杏仁(去皮尖) 阿胶(蛤粉炒) 经霜桑叶 贝母(去心) 蒲黄(炒) 半夏(各一两) 犀角(镑) 甘草(炙) 人参(炙。各五钱)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
三拗汤(和剂)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以衣被覆盖睡。微汗为度。
人参清肺汤(和剂)
地骨皮 人参 阿胶(麸炒)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去粗皮) 知母 乌梅(去核)
甘草(炙) 罂粟壳(去蒂盖蜜炙)
每服五钱。加枣子。水煎服。或临卧服。
参粟汤(和剂)
人参 款冬花 罂粟壳(醋炙等分)
水煎。加阿胶一钱。乌梅一枚。临卧服。
苏沉九宝汤(简易)
麻黄 薄荷 陈皮 官桂 紫苏 桑白皮 杏仁 甘草 大腹皮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临卧服。
神秘汤(三因)
陈皮 桔梗 紫苏 五味子 人参水煎服。
丁附汤即治中汤加丁附。
温中汤即理中汤加丁香。
新法半夏汤(和剂)
砂仁 神曲 陈皮 草果仁(各一两) 半夏(汤泡。去滑四两) 甘草(二两。半生半炒)
白豆蔻仁 丁香(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不拘时点服。
大半夏汤(三因)
半夏(汤泡二两) 人参(二两)
上作四服。水三盏。蜜二盏。搅匀入药。煎六分。不拘时服。又方。加生姜七片。
二生汤(济生)
附子(生。去皮脐) 半夏(生用。各等分)
每服四钱。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温服。入木香尤佳。
附子粳米汤上用姜汁。炮附子二钱。切作片。煎汤。煮粳米粥一盏。不拘时食。以效为度。
寒热门汤类。
清脾汤青皮(去穣)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未发先服。忌生冷油腻物。
七枣汤附子(一枚。以盐水泡浸。如此七次。去皮脐) 一方用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临发日早服。
柴朴汤(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