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65 页/共 100 页

硝矾散   硝石(即芒硝)矾石二味等分为散。   小菟丝子丸   菟丝子(煮打为丸)石莲肉白茯苓山药   [卷三:黄胆论] 内伤黄胆   【阴黄之症】身无热,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黄不鲜明,饮食不进,口不烦渴,【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阴黄之脉】多见沉迟,或见沉细,或见微弱,或见空大。   【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   茵陈四逆汤   茵陈炮姜附子甘草   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身热手足寒。   茵陈橘皮生姜白术半夏茯苓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家秘保和散   半夏熟苍术浓朴香附神曲麦芽干葛白豆蔻广皮连翘莱菔子加茵陈、山栀,名茵陈保和散。   按:阴黄,阴症也,以其色黄而混名之。若疸症,皆生于热,胆火居多,是以清胆火为正治散消导,则有忽之者,家秘有加减保和散,以治积滞之谷疸;又立茵陈保和丸,以治积热之谷疸。夫疸症要分热而无滞,热而有滞;无滞者,止须清热;有滞者,必要消散停滞,则热自解。此法不独治疸,凡治积热停滞之真诀也。   [卷三] 三消总论   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谓也。其症随饮而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渴而数饮者,为上消。食过即饥者,为中消。时便膏沥者,为下消。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卷三:三消总论] 外感三消   【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多饮渴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上消症也于小肠、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义羲年,燥气从令,或干旱之岁,燥火行权,或秋令之月,燥燥火伤人,上则烦渴引饮,中则消谷易饥,下则小便频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   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为先,烦渴引饮,家秘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多食易饥,人参白虎汤。小便频数,淋沥如膏,益元散、导赤各半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葛根甘草   人参白虎汤   即前方加人参。   益元散   滑石甘草共为细末,人参汤下。   导赤各半汤   见后湿热消。   [卷三:三消总论] 外感三消   【湿火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咳嗽面肿,此湿热伤肺,即上消症也。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此、膀胱,即下消症也。   【湿火三消之因】酒湿水饮之热,积于其内,时行湿热之气,蒸于其外,内外合受,郁久成热,湿热转燥,则三消乃作矣。   【湿火三消之脉】多见数大,寸大上消,关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脉也。   【湿火三消之治】宜流湿润燥,清肺饮,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汤,治中消也,导赤各半汤、益元散,治下消也。   清肺饮   即甘露饮子。   石膏桔梗山栀知母连翘川黄连甘草麦冬杏仁加枇杷叶。   加味清胃汤   川连升麻丹皮山栀甘草干葛   导赤各半汤   木通生地甘草川黄连麦门冬   [卷三:三消总论] 内伤三消   【积热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口臭消渴,上消症也。烦热多食,食下即饥,中消症也。   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热,下消症也。   【积热三消之因】膏粱浓味,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熏于肺则成上消,伤于胃则成中消,流于下则成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