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39 页/共 50 页
肾中之阳,命门也,督脉也。鹿茸血肉有情,善能补督脉,天柱骨督脉所主也。附子补肾阳要药,枸、菟能补八脉,故纸温肾命,益智温脾肾,当归、姜、枣和营卫,毛脊健脊足,二香温胃肠,独活、牛膝健两足。痹为阴病,阴盛必伤阳,救阳不得不用温补温通,此原则也,亦定法也。祖怡注。
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此一条乃脾病而兼肺胃病也。脾主四肢,脾病故四肢懈惰。土败则金衰,故发咳。脾病则胃亦病,故呕汁。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干金之令不行,故上为大塞也。安贞汤主之。
安贞汤
(自制)
党参(四钱) 炮姜(六分) 当归(二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桑皮(二钱) 杏仁(三钱) 苏子(一钱五分) 陈香橼皮(六分)
本方以理中、四君去甘草,加当归以活血补血,桑皮苏子、杏仁以泻肺,浓朴、砂仁、香橼以利气。寒去肺开,气顺而大塞通矣。祖怡注。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小肠上通胃口,下接大肠。病在小肠,郁而成热,故渴而数饮。下焦之气闭塞不通,故小溲不得出。气化不及膀胱,水不下行,逆而犯肺,故中气喘争。小水不入州都,而并入大肠,故时发飧泄也。加味木通汤主之。
加味木通汤
(自制)
木通(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赤苓(二钱) 贝母(二钱)
桑皮(二钱) 杏仁(三钱) 瞿麦(二钱) 牛膝(二钱) 车前(二钱)
灯芯(三尺)
本方以木通为主药,即认定肠为小肠也。心与小肠为表里,而赤苓、车前、瞿麦、灯芯、牛膝莫非利湿之品,使郁热从水道而去,即所以治数饮而出不得也,水谷分而飧泄止矣。气喘不免有痰阻,半、贝、橘、杏化痰。即所以通气而平喘也。祖怡注。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膀胱气闭,水液满而不出,故按之内痛。气有余则生火,内有热,故如汤之沃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膀胱气闭,故小便下涩,清涕上流也。利济汤主之。
利济汤
(自制)
泽泻(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枳壳(一钱) 青皮(一钱) 赤苓(二钱)
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 广皮(一钱) 牛膝(二钱) 车前(二钱) 小蓟根(五钱)
膀胱,太阳寒水之腑也。按之内痛。涩于小便,不但水停不肯去,亦且有蓄血为之阻。泽泻、赤苓、车前所以去停水;当归、赤芍、牛膝、小蓟所以行蓄血;沉香、枳壳、青陈皮所以利气,气利则停水蓄血亦必随之而去矣。祖怡注。
痹证一门,立方虽不多,而选药则极有尺度。盖痹之为害,气血不通也。十方之中,八方皆用当归,气味俱浓,能行能补,血中气药,无出当归之右,先生重用之,即所以重视之也。惟桑朴汤、木通汤二方不用者,以其病不在血也。用沉香者有桑朴汤、抑阴煎、利济汤三方,以气痹已极,非枳、朴、香、砂、郁金、小茴、青、陈、橼、苏、杏所能胜任,惟有沉香之大力,能摧枯拉朽,无坚不破也。虚证之所大忌,即实证之大将也。初学于此等处,必须深入研究。祖怡又注。
卷四 痹
附:痹症门诸方
三痹汤
治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杜仲 川断 防风 桂心 细辛 茯苓 秦艽 川膝 独活甘草 枣(一枚) 姜(三片)
桂枝五物汤
治痹在上。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分温服。
十味锉散
治痛连筋骨,肩臂难支。
附子(一钱) 黄 (二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肉桂(五分) 熟地(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
薏苡仁汤
治痹在手足,麻木不能屈伸。
薏苡仁(四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肉桂(五分) 麻黄(五分)
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 枣(二枚) 姜(三片)
通痹散
治痹在身半以下,两足至脐冷如冰,不能自举者。
天麻 独活 当归 川芎 白术 本(等分) 研末,每用三钱酒调服。
人参丸
治痹在脉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茯神(一两) 石脂(一两) 龙齿(一两)
远志(一两) 菖蒲(一两) 黄 (一两) 熟地(二两) 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栝蒌薤白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骨。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三两) 白酒四升,同煮取一升半,分温服。
肾沥汤
治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涩。
麦冬(一钱) 五加皮(一钱) 犀角(一钱) 杜仲(二钱五分) 桔梗(二钱五分)
赤芍(二钱五分) 木通(二钱五分) 桑螵蛸(一两) 加羊肾一枚,竹沥少许,同煎,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