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36 页/共 50 页
柴胡(一钱) 赤苓(二钱) 桑皮(二钱) 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
红枣(二枚) 姜(三片)
青龙散
治风气传化,气不得泄,郁热烦渴,面目发黄,引饮。
地黄(二钱) 仙灵脾(二钱) 防风(二钱) 荆芥(一两) 何首乌(三钱)
研末,每服三钱。
小柴胡加栀子汤
治邪热留于半表半里而发黄者,仍以和其表里为法。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半夏(一钱)
栀子(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卷三
三消
上消者,肺病也。肺气焦满,水源已竭,咽燥烦渴引饮不休,肺火炽盛阴液消亡,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
逢原饮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四钱) 北沙参(三钱) 胡黄连(五分) 石斛(三钱) 玉竹(三钱) 蛤粉(四钱) 贝母(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梨汁(半杯冲服)
中消者,胃病也。胃为谷海,又属燥土,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经所谓除中,言常虚而不能满也。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祛烦养胃汤
(自制)
鲜石斛(五钱) 石膏(四钱) 天花粉(三钱) 南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蔗(三两煎汤代水)
下消者,肾病也。坎之为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肾阴久亏,孤阳无根据,不安其宅,于是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夹有浊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乌龙汤
(自制)
元武版(八钱) 生地(六钱) 天冬(二钱) 南沙参(四钱) 蛤粉(四钱)
女贞(二钱) 料豆(三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
车前(二钱) 藕(三两煎汤代水)
卷三 三消
附:消渴门诸方
金匮肾气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
地黄(八两) 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 牛膝(三两) 车前(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者。
文蛤 研为末,以沸汤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叶黄 汤
治消渴症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钱) 黄 (二钱) 麦冬(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三钱) 半夏(一钱) 竹叶(一钱) 净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 熟地 人参 黄 天冬 麦冬 枳壳 石斛 泽泻甘草 枇杷叶(各等分) 每服五钱,食远服。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甘草(一两) 五味(三钱)
柴胡(三钱) 葛根(二两) 藿香(一两) 木香(一两)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黄 汤
治心移热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