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42 页/共 50 页
通皮饮
(自制)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冬瓜皮(二钱) 茯苓皮(四钱) 当归(二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 砂仁(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子(二钱)鲜姜皮(一钱)
本方以五皮饮为主,所谓以皮行皮,轻可去实也。再以枳、朴消痞满,以泽泻、车前利水道,最后以当归、砂仁调和肝胃之气血,可谓轻松流利,举重若轻,于气满皮肤中,轻轻然不坚,针锋相对矣。祖怡注。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虽强,非胆不能断。但胆气血皆少,为清静之腑,寒气干之,故胁痛口苦;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当轻扬和解,后辛汤主之。
后辛汤
(自制)
柴胡(一钱) 郁金(二钱) 广皮(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栀子皮(一钱姜汁炒) 蒺藜(四钱) 枳壳(一钱) 合欢花(二钱) 佛手(五分)
本方柴胡为少阳正药,郁金为治郁良剂,当归、茯苓肝脾兼顾,栀子佐柴胡而清少阳,合欢佐郁金而通心气,枳壳、蒺藜、广皮、佛手皆肝家气分药,肝胆相为表里,深得手挥目送之妙。祖怡注。
卷四 胀
水胀
经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盖上既目肿,下又胫肿,中则腹大,水气已遍行周身,此必中州脾胃先败,土不胜水,日积日甚,泛滥不收。其颈脉动而时咳,乃横流溢出,犯胃射肺。病势至此,危急之至,原非寻常之剂可以取效,但舟车、疏凿等法,又过于峻猛,诚恐水气虽去,元气随亡,仍归于败耳。消阴利导煎主之。
消阴利导煎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广 皮(一钱) 浓朴(一钱)
肉桂(五分) 附子(八分) 木通(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鲜姜皮(一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本方以桂、附为消阴之主药,以茯苓、姜皮、腹皮、泽泻、车前、苡仁、木通为利导之整队,以当归、白术、广皮、浓朴顾气血而调脾胃,是速战速决,堂堂正正之师。祖怡注。
卷四 胀
肤胀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此症由于内则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外则寒气客于皮肤,遍身流窜,故腹大身肿而皮浓。但气为无形之邪,虽肿而不坚,按之则气散而不能骤起。当扶正去寒,理气化浊,祛寒建中汤主之。
祛寒建中汤
(自制)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酒炒)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附子(八分)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麸炒) 白蔻(六分) 木香(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气,兼有真武汤意。术、归以顾正,姜、枣以建中。以上是扶正祛寒。枳、朴、木香、白蔻、广皮,理气化浊。理路非常显明。姜、枣并用,胀门惟此一方。盖以寒水去路,不外汗与小便,既有附、术、苓以通小便,而皮肤与营卫最近,不可无姜、枣以通营卫而作汗也。祖怡注。
卷四 胀
鼓胀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此症外象虽与肤胀略同,然色苍黄、腹筋起二端,便与前症迥别。盖黄为脾之本色,苍则木气胜而见于脾;腹起青筋,则肝邪炽盛,而脾土败坏,症势甚危。当扶土抑木,兼化阴邪,扶抑归化汤主之。
扶抑归化汤
(自制)
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附子(八分)
木瓜(一钱酒炒) 青皮(一钱) 蒺藜(三钱)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牛膝(二钱) 车前(二钱) 姜(三大片)
本方是治土败木贼、外胀内空之鼓胀,不是治内外俱实之蛊胀。以参、归、术、苓、姜、附扶中土,以浓朴、青、陈、蒺藜、香、砂抑肝木,木瓜以舒筋,牛膝以达下,车前以助茯苓行水。此方归、术、附、姜、广皮、茯苓、浓朴、木香八味,与肤胀祛寒建中汤同。祖怡注。
治胀一门,根据《内经》寒气厥气为病,以温治寒,以通治气,终始不出两大法之外。热胀与其它诸胀,当然不在范围之内。祖怡又注。
卷四 胀
鼓胀
金匮防己黄 汤
治水肿。
防己(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五钱) 姜(七片) 枣(一枚) 水煎,分温服。
防己茯苓汤
治水肿。
防己(三两) 黄 (一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煎,分温服。
枳术汤
治水肿。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水煎,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