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34 页/共 50 页
治实疟久发不止。
常山 草果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空心温服。
二十四味断疟饮
治久疟。
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 陈皮 青皮 川芎 枳壳 柴胡 黄芩 荆芥 白芷 人参 紫苏 苍术 白术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乌梅(各等分) 每用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煎发日早服。
卷三
黄瘅
经曰:面目发黄,小溲赤涩,安静嗜卧者,黄瘅也。此系脾有积湿,故倦怠嗜卧;胃有积热,故发黄溺赤。但湿郁内生,热邪外感,故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开其腠理,使热邪从肌表出也;洁净府者,泻其膀胱,使湿邪从小便出也。然外感之热,可从汗解,若阳明内蕴之热,发汗则劫阴,而内热更甚,只宜清胃热,利脾湿,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于阳黄、阴黄、谷瘅、酒瘅、女劳瘅,种种不同,见证旋治,条列于后。
卷三 黄瘅
阳黄
面目发黄,口燥而渴,小溲赤涩,胃火炽盛,湿热熏蒸,是为阳黄,导黄汤主之。
导黄汤
(自制)
葛根(二钱) 花粉(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木通(二钱)
茵陈(三钱) 萆 (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阴黄
面目发黄,身冷不渴,小便微黄而利,此为阴黄,茵陈术附汤主之。
茵陈术附汤
(自制)
茵陈(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 茯苓(二钱) 当归(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砂仁(一钱) 苡仁(八钱) 姜皮(八分)
卷三 黄瘅
谷瘅
谷瘅者,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入于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和中茵陈汤主之。
和中茵陈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茅术(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茵陈(三钱) 萆 (二钱) 车前(二钱) 生谷芽(二钱) 熟谷芽(二钱) 生苡仁(五钱) 熟苡仁(五钱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酒瘅
酒瘅者,平日嗜饮,湿火熏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虽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涩,茵陈玉露饮主之。
茵陈玉露饮
(自制)
茵陈(三钱) 玉竹(三钱) 石斛(三钱) 花粉(二钱) 葛根(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萆 (二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女劳瘅
女劳瘅者,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而时溏。此因血瘀不行,积于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矾石散,峻攻其瘀,自极精当。但今人之体质,远不逮古人,若复峻攻,更伤元气。拟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浊汤主之。
桃花化浊汤
(自制)
桃仁(二钱) 红花(五分) 牛膝(二钱) 延胡索(一钱) 归尾(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茵陈(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降香(五分) 血余灰(一撮)
卷三 黄瘅
女劳瘅
大黄栀子汤
治黄瘅热甚脉实者。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温服。
茵陈蒿汤
治黄瘅湿热俱盛者。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