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21 页/共 50 页
此方根据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养生论》之启示而作。再以茯神、柏仁养其心,贝母、郁金解其郁,桂枝、芍、草调营卫、橘、半利痰气,而诸证皆顾到矣。祖怡注。
卷二 劳伤
思伤
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一志汤主之。
一志汤
(自制)
人参(二钱) 茯神(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黄 (二钱) 益智(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柏仁(二钱) 广皮(一钱) 木香(五分) 大枣(二枚)
姜(三片)
《内经》不云乎,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归字可作注字解),正气(可作心气解)留(可作着字解)而不行,故气结矣。本方见证,气分重于血分,故用归脾汤法,去当归、枣仁、龙眼,易以柏仁、益智、广皮,就是根据经文,不偏重心血少,而偏重于心气结。一经化裁,就另是一样精神,可为不执古方之法。祖怡注。
卷二 劳伤
悲伤
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加味参苏饮主之。
加味参苏饮
(自制)
人参(二钱) 苏子(二钱) 沉香(五分) 桑皮(三钱) 蒌皮(三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丹参(二钱) 柏子仁(二钱) 苡仁(五钱) 姜(二片)
此方着重在经文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故立方以顾气血、降痰气为主。祖怡注。
卷二 劳伤
恐伤
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
补骨脂汤
(自制)
补骨脂(二钱核桃肉炒)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益智(一钱五分) 苁蓉(四钱) 熟地(五钱) 当归(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一钱) 丹参(二钱) 牛膝(二钱) 大枣(二枚) 姜(三片)
恐伤肾,肾主精与骨,阳气与阴精之根也。骨脂,核桃以补阳气;苁蓉、熟地以充阴精;参、苓、益智、远志,以养气而安神;丹参、当归、牛膝、白芍,以补血而养骨;姜、枣以调脾胃。重在肾而亦兼顾心脾。祖怡注。
卷二 劳伤
惊伤
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大安汤主之。
大安汤
(自制)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五味子(五分) 牡蛎(四钱 研) 龙齿(二钱) 木瓜(一钱酒炒) 枣仁(二钱炒研) 熟地黄(五钱)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 柏仁(二钱) 金器(一具同煎)
此方治惊,以龙、牡、金器镇其浮,以枣仁、白芍、五味、木瓜敛其越,人参、茯苓以益气,当归、柏仁以养血,乃心肝兼顾,神气同固之法也。祖怡注。
卷二 劳伤
惊伤
桂枝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亡血,目眩,发落,女子梦交。
桂枝(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龙骨(二钱) 牡蛎(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水煎服。
天雄散
治阳虚亡血失精。
天雄(三两)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四两) 共为末,每服五分,日三服。
黄 建中汤
治气血虚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
桂枝(三两) 黄 (二两) 白芍(六两) 甘草(三两) 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水七升,煮三升,分服。
乐令建中汤
治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自汗,将成痨瘵。
前胡(一两) 细辛(五钱) 黄 (一两) 人参(一两) 桂心(五钱) 橘皮(一两) 当归(一两) 白芍(一两) 茯苓(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一两) 半夏(七钱五分) 共研末,每服二钱。
十四味建中汤
治营卫不调,积劳虚损,形体瘦弱,短气嗜卧。
当归 白芍 白术 麦冬 甘草 苁蓉 人参 川芎肉桂 附子 黄 半夏 熟地 茯苓(各等分) 每用三钱,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服。
薯蓣丸
治虚劳不足,风气百病。
薯蓣(三十分) 当归(十分) 桂枝(十分) 地黄(十分) 神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