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16 页/共 50 页
石膏(五钱) 生地(五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
葛根(二钱) 桔梗(一钱) 薄荷(一钱) 白茅根(八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
此方与胃燥玉石清胃汤,同样用石膏、玉竹、生地、麦冬、石斛、蔗汁,而去人参、山药、茯苓者,火之烈更甚于燥也。花粉、蛤粉,未尝不能清化热痰,去之而加葛根、桔梗、薄荷、茅根者,胃火已及血分,宜升阳散火,兼清血分也。以此方与玉石清胃汤比,彼为清润,此为清散。观于玉、石二味之互为重轻,亦可识其用意之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小肠火
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导赤汤主之。
琥珀导赤汤
(自制)
琥珀(一钱) 天冬(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生地(五钱) 麦冬(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甘草梢(五分) 淡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
此方用导赤散之生地、木通、草梢、竹叶全部,而加琥珀、天冬、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灯芯,兼清心小肠之火,而照顾金水,使火气去而津液长。以琥珀为主者,不但能清心小肠之火与湿热,而并善解毒,为淋浊症圣药也。祖怡注。
卷二 火
大肠火
肺经之火,移于大肠,大便硬秘,或肛门肿痛,槐子汤主之。
槐子汤
(自制)
槐米(三钱) 蒌仁(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蜜水炒) 天冬(一钱五分)
苏子(三钱) 玉竹(三钱) 麻仁(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四分) 金橘饼(一枚) 白芝麻(三钱)
槐米为大肠火重,大便见血之主药。再加火麻仁、白芝麻、蒌仁、杏仁、苏子,凡仁皆润,即通用之五仁丸。
加金橘饼以顾胃,枳壳以宽肠,玉竹、甘草以顾脾胃,天、麦冬以保金水,与小肠火之琥珀导赤散,有异曲同工之妙。祖怡注。
卷二 火
风火
风助火势,其性上升。面红目赤,口燥咽疼,法当清润上焦,使阳邪不能侵犯,兼用轻扬解散之品,俾上升者一举而熄,消风散火汤主之。
消风散火汤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元参(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蝉衣(一钱) 桑叶(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牛蒡子(三钱) 蒌皮(二钱) 竹叶(十张) 黑芝麻(三钱)
桑、麻、柴、薄、牛、蝉、元、翘、桔、蒌、茯、竹,轻扬解散,清而不遏。加天、麦二冬,壮水即所以制火;三方皆用之,可以见二冬之功力所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湿火
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胜湿清火汤主之。
胜湿清火汤
(自制)
茅术(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八钱) 石斛(三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荷叶(一角)
方以二术、苓、苡、泽泻、猪苓胜湿,即以石斛、石膏、知母清火。苍术白虎汤去甘草、粳米之甘润,加荷叶者,降药已多,以升清者为反佐耳。祖怡注。
卷二 火
痰火
痰为顽浊之物,一得火势,其性愈劣,甚则阳狂烦躁,语言错乱,清火涤痰汤主之。
清火涤痰汤
(自制)
丹参(二钱) 麦冬(二钱)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贝母(二钱) 化橘红(一钱) 胆星(五分) 姜蚕(一钱五分炒) 菊花(二钱) 杏仁(三钱) 淡竹沥(半杯) 姜汁(一滴冲服)
绳甫先生云:火本无质,得痰则实;痰本湿生,得火则燥。由此观之,痰与火结,有不扰其神明者乎。南星除痰之力,更大于半夏,以牛胆制之,则燥性杀,而兼清肝胆之火矣。化橘红比普通之橘红力大,以产地适当有礞石也。再以竹沥、姜汁、杏贝佐之,能开而且降,痰火有出路矣。用茯神、丹参、柏仁,顾其灵明之本也。再以麦冬之生胃津,菊花之清肝风。以狂必由火而起,火必因风而动,风火熄而灵明复,则扰动者得返其清静之常,真精心架构之方也。祖怡注。
卷二 火
实火
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加味三黄汤主之。
加味三黄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