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23 页/共 50 页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形体虚弱,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口舌生疮。
生地(四两) 人参(一两) 丹参(一两) 元参(一两) 茯神(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五钱) 枣仁(一两) 柏仁(一两) 天冬(一两) 麦冬(一两) 当归(一两) 五味子(五钱) 蜜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灯芯汤下一丸。
龟鹿二仙胶
治虚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
鹿角(十斤) 龟版(五斤) 人参(一斤) 枸杞(二斤) 桑柴火熬膏,每用三钱,温酒服。
六味地黄丸
治五劳七伤,精血枯竭,自汗盗汗,头晕目眩,遗精失血,消渴淋浊,舌燥咽疼。
地黄(八两) 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蜜丸,盐汤下四五钱。
归脾汤
治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
人参(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五分) 黄 (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龙眼肉(十枚)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伤于劳役,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
黄 (一两) 当归(二钱) 水煎服。
卷二
脑漏
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风伤之脑漏也。阳邪外铄,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月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证辨之。
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
桑菊愈风汤
(自制)
桑叶(三钱) 杭菊(三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川贝(二钱) 杏仁(三钱) 川芎(八分) 黑芝麻(一撮)
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
清肝透顶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 夏枯草(二钱) 石决(八钱) 丹皮(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
桔梗(一钱) 蝉衣(一钱五分) 桑叶(二钱) 薄荷(一钱) 陈橄榄(二枚) 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
通阳圣化汤
(自制)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香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
白芷(五分酒蒸) 辛夷(一钱切) 天麻(六分) 红枣(五枚) 姜(三片)
卷二
鼻衄
鼻衄一证,与吐血不同。吐血者,阴分久亏,龙雷之火犯肺,日受熏灼,金气大伤,其来也由渐,其病也最深,故血从口出,而不从鼻出。鼻衄之证,其平日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从鼻出,而不从口出。每见近来医家,因方书犀角地黄汤条下,有统治吐血、衄血之语,一遇鼻衄,即以犀角地黄汤治之,究竟百无一效,此其弊在拘执古方,不明经络。盖犀角地黄,多心肾之药,用以治肝肺,宜其格不相入矣。予自制豢龙汤一方,专治鼻衄,无不应手而效,数十年历历有验,可知医道当自出手眼,辨证察经,不可徒执古方也。
豢龙汤
(自制)
羚羊角(一钱五分) 牡蛎(四钱) 石斛(三钱) 南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青黛少许拌) 川贝母(二钱去心研) 夏枯草(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黑荆芥(一钱)
薄荷炭(一钱) 茜草根(二钱) 牛膝(二钱) 茅根(五钱) 藕(五大片)
卷二
齿牙出血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此知血生于中焦,而主于心,故五脏各有守经之血,而六腑则无之。其散于脉内者,随冲任督三经,遍行经络。其散在脉外者,周流于肌腠毛皮之间。凡吐血、衄血,牙龈齿缝出血,皆散在经络之血,涌而上决者也。近人谓巨口吐红,及牙龈齿缝出血者,谓之胃血,此说大谬。盖胃为外腑,职司出纳,为水谷蓄泄之要区,其中并无一丝一点之血。即牙宣出血一症,不过胃火炽盛,肉不附骨,故血热而上涌。其牙不宣而出血者,乃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所致。湖州钱左,患齿缝出血,牙并不宣,多则血流盈盏,昼夜十余次,面红目赤,烦扰不安,为制苍玉潜龙汤,连服十余剂而愈。
苍玉潜龙汤
(自制)
生地(四钱) 龟版(六钱) 石膏(三钱) 龙齿(二钱) 石斛(三钱) 花粉(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沙参(四钱) 白芍(一钱五分) 藕(三两) 茅根(五钱与藕同煎汤代水)
卷二
关格
关格一证,所系最大,《灵、素》诸书及秦越人、张长沙,俱皆论列,而未有成方;后起诸贤,又绝无论及此证者。迨云歧子谓阴阳易位,病名关格。所传九方,动辄脑、麝、硝、黄、皂角,非开透,即劫夺,奄奄将毙之人,其能堪此乎!是有方不如无方,医学中反添一重魔劫矣。《素问》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在太阳;三盛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在少阴;三盛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经络分明,言言典要,而惜乎治法不传也。秦越人发为阴乘阳乘之论,乃合寸尺之脉并言之。寸上过位,入鱼际为溢;尺下过位,入尺泽为复;此阴阳之偏,各造其极,最为精当,而惜乎治法不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