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17 页/共 50 页
薄荷(一钱) 赤芍(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水三钟,煎一钟,热服。
三黄为泻心、肺、肝、肾实火之方。加山栀名黄连解毒汤,见本门后第一张古方。再加薄荷、连翘散心肝,丹皮、赤芍凉血分,轻扬透发而不抑遏,以发热烦躁,火郁必须发之也。此方见证阳狂烦躁,与痰火同,而有发热、口燥、咽干,明明是气分之火而不是痰火,从异点上着眼,故此方与痰火方无一味药相同。祖怡注。
卷二 火
虚火
虚火者,饥饱劳役,正气受伤,阳陷入阴,发热神疲,饮食减少。东垣于此等证,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柴升举阳气,又为之补脾和胃,此正有得于《内经》虚者温其气之旨,故甘温能除大热,开治阳虚一大法门。无如世之学东垣者,不辨阴阳虚实,虽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者,动辄升、柴,祸不旋踵矣。因自制和中养胃汤,以明宗东垣者当师其意云。
和中养胃汤
(自制)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
当归(二钱) 料豆(四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广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 苡仁(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此方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薄荷以代之,有逍遥散之意。再加茯苓以和脾,料豆以安肾,砂仁、苡仁以和中化湿,升中有降,不犯下焦,用东垣意而不执其法,制方煞费苦心。祖怡注。
卷二 火
燥火
燥火者,血虚之所致也。血能养气则气不妄动,而阴阳得其平。营血一亏,则内失所养,而脏腑皆燥,火亦随生,令人毛发衰脱,肌肤枯槁,身热咽干,雪乳汤主之。
雪乳汤
(自制)
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熟地(三钱)
五味子(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人乳(一大杯)
藕汁(一大杯) 水二钟煎服。
血不养气,气不化津,脏腑皆燥,土焦水涸,二地、二冬、玉竹、山药、当归、白芍,所以养血壮水者至矣。而方名以雪乳,用人乳、藕汁,润至极矣,而更以五味之酸收以敛之,是合固本、生脉于一方,于肺燥肺火外,又别出手眼也,神乎技矣。祖怡注。
卷二 火
郁火
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之。
解郁合欢汤
(自制)
合欢花(二钱) 郁金(二钱) 沉香(五分)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茯神(二钱) 红枣(五枚) 橘饼(四钱)
此方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逍遥散之半,去茯苓、白术、甘草、煨姜,而用合欢、郁金沉香、山栀、橘饼,舒郁顺气,清火达木,即所以安胃。又用丹参、柏仁、茯神、红枣,则所以养心脾而缓肝急,使君火与相火俱安,而脾胃亦得太和矣。识得郁火与肝胆之火之分别,而后知两方各有其合处。祖怡注。
卷二 火
邪火
酒色太过,下元伤损,腰膝无力,身热心烦,甚则强阳不痿,加味三才汤主之。
加味三才汤
(自制)
天冬(二钱) 地黄(五钱) 人参(二钱) 龟版(八钱) 女贞子(一钱)旱莲(一钱) 茯苓(二钱) 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 杜仲(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红枣(五枚)
此方以三才合二至,加黄柏、丹皮、茯苓、泽泻,得知柏八味之半而强。红枣与参合用,而解苦顾胃;龟版、杜仲与牛膝合用,而潜虚阳,引虚火下行,以固其肾气,则水火可以既济,而邪火可望不动矣。祖怡注。
卷二 火
毒火
痈疡初起,肿痛大热,烦渴引饮,黄金化毒汤主之。
黄金化毒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金银花(二钱) 赤芍(一钱) 丹皮(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土贝(二钱) 花粉(二钱) 菊花(二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卷二 火
毒火
黄连解毒汤
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水煎服。
升阳散火汤
治表里俱热,扪之烙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葛根(五钱) 升麻(五钱) 羌活(五钱) 独活(五钱) 人参(五钱) 白芍(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甘草(三钱)
共为末,每用五钱,姜、枣煎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