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94 页/共 603 页

时珍曰:硕,大也,似鼠而大也。关西方音转 为 ,讹 为雀。蜀人谓之 鼠,取其毛作笔。俊亦大也。   【集解】时珍曰: 鼠处处有之,居土穴、树孔中。   形大于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善鸣,能人立,交前两足而舞。好食粟、豆,与鼢鼠俱为田害。鼢小居田,而 大居山也。范成大云:宾州 鼠专食山豆根,土人取其腹干之入药,名 鼠肚。陆玑谓此亦有五技,与蝼蛄同名者,误矣。   肚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咽喉痹痛,一切热气,研末含咽,神效(时珍。出《虞衡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竹   (留、柳二音。《纲目》)【释名】竹 。时珍曰: 状其肥,【集解】时珍曰:竹 ,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鸭肉。《燕山录》云:煮羊以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解毒(时珍)。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土拨鼠   (《拾遗》)【释名】 (音驼拨)、答刺不花(出《正要》)。   时珍曰:按《唐书》有 鼠,即此也。 ,言其肥也。《唐韵》作 ,音仆朴,俗讹为土拨耳。蒙古人名答刺不花。   【集解】藏器曰:土拨鼠,生西番山泽间,穴土为窠。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魏略》云:“大秦国出辟毒鼠”,近似此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饮膳正要》云:虽肥而煮之无油,味短,多食难克化,微动风。   【主治】野鸡 疮,煮食肥美宜人(藏器)。   头骨   【主治】小儿夜卧不宁,悬之枕边,即安(时珍)。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貂鼠   (《纲目》)【释名】栗鼠(《尔雅翼》)、松狗。   及松皮,夷人呼为栗鼠、松狗。   【集解】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貂,鼠属,大而黄黑色,出丁零国。今辽东、高丽及女直、鞑靼诸胡皆有之。其鼠大如獭而尾粗。其毛深寸许,紫黑色,蔚而不耀。用皮为裘、帽、风领,寒月服之,得风更暖,着水不濡,得雪即消,拂面如焰,拭眯即出,亦奇物也。惟近火则毛易脱。汉制侍中冠,金 饰首,前插貂尾,加以附蝉,取其内劲而外温。毛带黄色者,为黄貂;白色者,为银貂。   肉   【气味】甘,平,无毒。   毛皮   【主治】尘沙眯目,以裘袖 之,即去(时珍)。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黄鼠   (《纲目》)【释名】礼鼠(《韩语》)、拱鼠(同上)、时珍曰:黄鼠,晴暖则出坐穴口,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乃窜入穴。即诗所谓相鼠有体,人而无礼;《韩语》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古文谓之 鼠。辽人呼为貔狸,或以貔狸为竹 、狸、獾者非。胡人亦名令邦。   【集解】时珍曰: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牝牡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村民以水灌穴而捕之。味极肥美,如豚子而脆。   皮可为裘领。辽、金、元时以羊乳饲之,用供上膳,以为珍馔,千里赠遗。今亦不甚重之矣。最畏鼠野狼,能入穴衔出也。北胡又有青鼠,皮亦可用。银鼠,白色如银,古名鼠(音吸)。《抱朴子》言:南海白鼠重数斤,毛可为布也。《百感录》云:西北有兽类黄鼠,短喙无目,性狡善听,闻人足音辄逃匿,不可卒得。土人呼为瞎撞。亦黄鼠类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正要》云:多食发疮。   【主治】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黄鼠,北方所食之物,而方书无载。按《经验良方》有灵鼠膏,云治诸疮肿毒,去痛退热。用大黄鼠一个,清油一斤,慢火煎焦,水上试油不散,乃滤滓澄清再煎。   次入炒紫黄丹五两,柳枝不住搅匀,滴水成珠,下黄蜡一两,熬黑乃成。去火毒三日,如常摊贴。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鼬鼠   (音佑。《纲目》)【释名】黄鼠野狼(《纲目》)、 鼠(音生去声)、 鼠(音谷)、地猴。   时珍曰:按《广雅》,鼠野狼即鼬也。江东呼为 。其色黄赤如柚,故名。此物健于捕鼠及禽畜,又能制蛇虺。《庄子》所谓骐骥捕鼠,不如狸 者,即此。   【集解】时珍曰:鼬,处处有之。状似鼠而身长尾大,黄色带赤,其气极臊臭。许慎所谓似貂而大,色黄而赤者,是也。其毫与尾可作笔,严冬用之不折,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   肉   【气味】甘,臭,温,有小毒。   【主治】煎油,涂疮疥,杀虫(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