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95 页/共 603 页
【主治】下石淋,水磨服,亦烧灰饮服,日三(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蛊毒【附方】新二。
石淋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个,当归等分,为末。水二升,煮一升,顿服立愈。(《外台秘要》方)【附录】墨头鱼 时珍曰:四川嘉州出之。状类 子,长者及尺。其头黑如墨,头上有白子二枚。又名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勒鱼
(《纲目》)【释名】时珍曰:鱼腹有硬刺勒人,故名。
【集解】时珍曰:勒鱼出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候之,听水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状如鲥鱼,小首细鳞。腹下有硬刺,如鲥腹之刺,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干者谓之勒鲞,吴人嗜之。甜瓜生者,用勒鲞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鲞骨亦然。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暖中。作鲞尤良(时珍)。
鳃
【主治】疟疾。以一寸入七宝饮,酒、水各半煎,露一夜服(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鲚鱼
(音剂。《食疗》)【释名】 鱼(音剂)、 鱼(音音遒,亦作 )、时珍曰:鱼形如剂物裂篾之刀,故有诸名。《魏武食制》谓之望鱼。
【集解】时珍曰:鲚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状狭而长薄,如削木片,亦如长薄尖刀形。细鳞白色。吻上有二硬须,腮下有长鬣如麦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后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细刺。煎、炙或作 、鲔食而不饮。又《异物志》云: 鱼仲夏从海中溯流而上。长尺余,腹下如刀,肉中细骨如鸟毛。云是 鸟所化,故腹内尚有鸟肾二枚。其鸟白色,如 群飞。至仲夏,鸟藏鱼出,变化无疑。然今鲚鱼亦自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发疥,不可多食。
源曰:助火,动痰,发疾。
【主治】贴痔 (时珍)。
【附方】新一。
有数孔:用耕 土烧赤,以苦酒浸之,合壁土令热,以大次。(《千金方》)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鲥鱼
(《食疗》)【释名】宁源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
【出产】时珍曰:按孙每四月鲚鱼出后即出【集解】时珍曰:鲥,形秀而扁,微似鲂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其子甚细腻。故何景明称其银鳞细骨,彭渊材恨其美而多刺也。大者不过三尺,腹下有三角硬鳞如甲,其肪亦在鳞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游,渔人以丝网沉水数寸取之,一丝挂才出水即死,最易馁败。故袁达《禽虫述》云:鲥鱼挂网以笋、苋、芹、荻之属,连鳞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其鳞与他鱼不同,锻石水浸过,晒干层层起之,以作女人花钿甚良。
肉
【气味】甘,平,无毒。诜曰:稍发疳痼。
【主治】补虚劳(孟诜)。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嘉鱼
(宋《开宝》)【释名】 鱼(音味)。拙鱼(《纲目》)、丙穴鱼。
藏器曰:左思《蜀都赋》云:耳,鱼岂能择日出入耶?按:《抱朴子》云:燕时珍曰:嘉,美也。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是矣。河阳呼为人呼为拙鱼,言性钝也。丙穴之说不一。按:《文选》注云:常以三(八)月取之。丙,地名也。《水经》云:丙水出丙穴。穴口向丙,故名。嘉鱼常以三月出穴,十月入穴。黄鹤云:诸县,皆有丙穴。嘉鱼常以春末出游,冬月入穴。
【集解】志曰:嘉鱼,乃乳穴中小鱼也。常食乳水,所以益人。
时珍曰:按:任豫《益州记》云:嘉鱼,蜀郡处处有之。状似鲤,而鳞细如鳟,肉肥而美,大者五鱼,春社前出《虞衡志》云苍梧戎城县江又可为 。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微有毒,而味多珍美。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悦泽(《开宝》)。煮食,治【发明】志曰:此鱼食乳水,功用同乳。能久食之,力强于乳,有似诜曰:常于崖石下孔中,食乳石沫,故补益也。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鲳鱼
(《拾遗》)【释名】 鱼(《录异》)、时珍曰:昌,美也,以味名。或云:鱼游于水,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闽人讹为 鱼。广人连骨煮食,呼为【集解】藏器曰:鲳鱼生南海。状如鲫,身正圆,无硬骨,作炙食至时珍曰:闽、浙、广南海中,四五月出之。《岭表录异》云: 鱼形似 鱼,而腔上突起,连背而圆,身肉甚浓,白如凝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葱、姜, 之以粳米,其骨亦软而可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令人肥健,益气力(藏器)。
腹中子
【气味】有毒。令人痢下(藏器)。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鲫鱼
(《别录》下品)【释名】鲋鱼(音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