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94 页/共 603 页

鲻鱼   (宋《开宝》)【释名】子鱼。   时珍曰:鲻,色缁黑,故名。粤人讹为子鱼。   【集解】志曰:鲻鱼生江河浅水中。似鲤,身圆头扁,骨软,性喜食泥。   时珍曰:生东海。状如青鱼,长者尺余。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獭喜食之。吴越人以为佳品,腌为鲞腊。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与百药无忌(《开宝》)。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白鱼   (宋《开宝》)【释名】 鱼(音乔,去声)。   时珍曰:白亦作 。白者,色也。   【集解】刘翰曰:生江湖中。色白头昂,大者长六七尺。   时珍曰: 形窄,腹扁,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武王白鱼入舟即此。   肉   【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鲜者宜和豉作羹,虽不发病,多食亦泥人。经宿者勿食,令人腹冷。炙食,亦少动气。或腌,或糟藏,皆可食。   瑞曰:多食生痰。与枣同食,患腰痛。   【主治】开胃下食,去水气,令人肥健(《开宝》)。   展不相及气(《食疗》)。治肝气不足,补肝疮疖人食之,发脓(《日华》)。   【发明】时珍曰:白鱼比他鱼似可食,亦能热中发疮。所谓补肝明目,调五脏,理十二经络者,恐亦溢美之词,未足多信。当以《开宝》注为正。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鱼   (《食疗》)【释名】时珍曰: 性啖鱼,其目 视,故谓之 。   《异物志》以为石首鱼,非也。《食疗》作 ,古无此字。   【集解】时珍曰: 生江湖中。体圆浓而长,似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啖鱼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 尤宜,曝干香美,亦不发病(孟诜)。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鱼   (音感。《纲目》)【释名】 鱼(音绀)。鳏鱼、黄颊鱼。   时珍曰: ,敢也。 , 也。 (音陷),而物者也。其性独行,故曰鳏。《诗》云“其鱼鲂、鳏”是矣。   【集解】时珍曰: 生江湖中。体似 而腹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啖鱼最”,是也。《异苑》云:诸鱼欲产, 辄以头冲其腹,世谓之众鱼生母。   冲其腹。仍尿白以盖其子,不必尽是 鱼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已呕,暖中益胃(时珍)。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石首鱼   (宋《开宝》)【释名】石头鱼(《岭表录异》)、 鱼(音免。《拾遗》录)、江鱼(《海志》),干者名鲞鱼时珍曰: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罗愿云:诸鱼 干皆为鲞故独得专称。以白者为佳,故呼白鲞。若露风则变红色,失味也。   【集解】志曰:石首鱼,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   时珍曰: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至秋化为冠凫,即野鸭有冠者也。腹中白鳔可作胶。《其次名春来。田九成《游览志》云: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淡水,皆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渐减矣。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合 菜作羹,开胃益气(《开宝》)。   鲞   【主治】炙食,能消瓜成水,治暴下痢,及卒腹胀,食不消(《开恶。鲜者不及(张鼎)。   【发明】时珍曰:陆文量《菽园杂记》云:痢疾最忌油腻、生冷,惟白鲞宜食。此说与本草主下痢相合。盖【附方】蜈蚣咬伤:白鲞皮贴之。(《集成》)   头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