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43 页/共 603 页
时珍曰: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 竹亦有黄。此说得之。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主治】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治中风痰壅,猝失音不语,小儿客忤痫疾(大明【发明】宗 曰:天竹黄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时珍曰: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附方】新一。
小儿惊热:天竹黄二钱,雄黄、牵牛末各一钱,研匀,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钱乙方)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五
仙人杖
(宋《嘉 》)【集解】藏器曰: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别有仙人杖草,见草部。又枸杞亦名仙人杖,与此同名。
【气味】咸,平,无毒。大明曰:冷。
【主治】哕气呕逆,小儿吐乳,大人吐食反胃,辟 ,并水煮服之(藏器)。小儿惊痫及夜啼,置身伴睡良。又烧为末,水服方寸匕,主痔病。忌牛肉(大明)。
煮汁服,下鱼骨鲠(时珍)。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五
鬼齿
(《拾遗》)【释名】鬼针。
藏器曰:此腐竹根先入地者。为其,贼恶,故隐其名。草部亦有鬼针。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中恶注忤,心腹痛,煮汁服之(藏器)。煮汁服,下骨鲠。烧存性,入轻粉少许,油调,涂小儿头疮(时珍)。
【附方】新二。
鱼骨鲠咽:篱脚朽竹,去泥研末,蜜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其骨自消也。(王 《百一选方》)小便尿血:篱下竹根,入土多年者,不拘多少,洗净煎汤,并服数碗,立止。(《救急良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杂木类七种,附录一十九种)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淮木
(《本经》下品)【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城里赤柱。
【释名】百岁城中木(《本经》)、城里赤柱。
《别录》曰:淮木生晋阳平泽。又云:城里赤柱生晋 平阳。
时珍曰:按:《吴普本草》:淮木生晋 平阳、河东平泽,与《别录》城里赤柱出处及主治相同,乃一物也。即古城中之木,晋人用之,故云生晋 平阳及河东。今并为一,但淮木字恐有差讹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雷公:无毒。
【主治】久咳上气,伤中虚羸。女子阴蚀漏漏血,白沃阴蚀,湿痹邪气,补中益气(并《别录》)。煮汤服,主难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城东腐木
(《别录》有名未用)【校正】并入《拾遗》腐木、地主二条。
【释名】地主。
藏器曰:城东腐木,即城东古木在土中腐烂者,一名地主。城东者,犹东墙土之义也。
《杜正伦》方:用古城柱木煮汤服,治难产。即其类也。
【气味】咸,温,无毒。藏器曰:平。
【主治】心腹痛,止泄、便脓血(《别录》)。主鬼气腐木渍汁涂之,亦可研末和醋敷之(藏器)。凡手足掣痛,不仁不随者,朽木煮汤,热渍痛处,甚良(时珍)。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东家鸡栖木
(《拾遗》)【释名】时珍曰:《酉阳杂俎》作东门鸡栖木。
【主治】无毒。主失音不语,烧灰,水服,尽一升效(藏器)。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古厕木
(《拾遗》。厕筹附)【主治】鬼魅传尸温疫,魍魉神祟,以太岁所在日时,当户烧熏。又熏杖疮,令冷风不入(藏器)。
【附录】厕筹 见服器部器物类。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