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39 页/共 603 页

元素曰: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症者勿服之。   时珍曰: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附方】旧五。   伤寒口渴:邪在脏也,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每服七合,日三服。呕而思水者,亦主之。(张仲景方)。   小儿秘结:猪苓一两,以水少许,煮鸡屎白一钱,调服,立通。(《外台秘要》)。   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猪苓五两,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杨氏《产乳》)。   妊娠肿渴:从脚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饮。方同上法。(《子母秘录》)。   妊娠子淋:方同上法,日三夜二,以通为度。(《短剧方》)壮年梦遗:方见草部半夏下。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雷丸   (《本经》下品)【释名】雷实(《别录》)、雷矢(同上)、时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竹之余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别录》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时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   【修治】 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从巳至未,晒干。酒拌再蒸,晒干用。   大明曰:入药炮用。   【气味】苦,寒,有小毒。   《别录》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杀人,白者善。   普曰:神农:苦;黄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   李当之:大寒。   权曰:苦,有小毒。   时珍曰:甘、微苦,平。   之才曰:荔实、浓朴、芫花为之使,恶蓄根、葛根。   【主治】杀三虫,逐毒瓦斯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经》)。   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别录》)。逐风,主癫痫狂走(甄权)。   【发明】弘景曰:《本经》云利丈夫,《别录》曰:久服阴痿,于事相反。   志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令人阴痿也。   时珍曰:按:范正敏《遁斋闲览》云:杨 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附方】旧一,新一。   小儿出汗有热:雷丸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千金方》)。   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经验前方》)。   筋肉化虫:方见石部雄黄下。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桑上寄生   (《本经》上品)【释名】寄屑(《本经》)、寓木(《本经》)、时珍曰: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茑木。俗呼为寄生草。《东方朔传》云:【集解】《别录》曰:桑上寄生,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弘景曰:寄生松上、杨上、枫上皆有,形类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则各随其树名之。生树枝间,根在枝节之内。叶圆青赤,浓泽易折。旁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处处皆有,以出彭城者为胜。俗呼为续断用之,而《本经》续断别在上品,主疗不同,市人混杂无识者。   恭曰:此多生枫、槲、榉柳、水杨等树上。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浓脆。茎粗短。子黄色,大如小枣。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黄色。陶言五月实赤,大如小豆,盖未见也。江南人相承用其茎为续断,殊不相关。   保升曰: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而浓软,茎如槐而肥脆。处处虽有,须桑上者佳。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视之,色深黄者为验。又《图经》云:叶似龙胆而浓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白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大明曰:人多收榉树上者为桑寄生。桑上极少,纵有,形与榉上者亦不同。次即枫树上者,力与榉树上者相同,黄色。七月、八月采。   宗 曰:桑寄生皆言处处有之。从官南北,处处难得。岂岁岁斫践之,苦不能生耶?抑方宜不同耶?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生此一物也。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气尔。第以难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验如神。向有求此于吴中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实告之。邻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震亨曰:桑寄生药之要品,而人不谙其的,惜哉。近海州邑及海外之境,其地暖而不蚕,桑无采捋之苦,气浓意浓,自然生出也。何尝节间可容他子耶?时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浓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修治】 曰:采得,铜刀和根、枝、茎叶细锉,阴干用。勿见火。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甘,无毒。   【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本经》)。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助筋骨,益血脉(大明)。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权)。   【附方】新四。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集简方》)。胎动腹痛: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或去艾叶。(《圣惠方》)。   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宜以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铢。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子建《护命方》)。   下血后虚: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子建《护命方   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明目,轻身,通神(《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