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35 页/共 603 页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入达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不凋木
(《拾遗》)【集解】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树高二、三尺,叶似槐,茎赤有毛如棠梨,四时不凋。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调中补衰,治腰脚,去风气,却老变白(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卖子木
(《唐本草》)【释名】买子木。
【集解】恭曰:卖子木出岭南、邛州山谷中。其叶似柿。
颂曰:今惟川西、渠州岁贡,作买子木。木高五、七尺,径寸许。春生嫩枝条,叶尖,长一、二寸,俱青绿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开碎花,百十枝围攒作大朵,焦红色。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洁,每株花裁三、五大朵尔。五月采其枝叶用。
时珍曰:《宋史》渠州贡买子木并子,则子亦当与枝叶同功,而本草缺载,无从考访。
木
【修治】 曰:凡采得粗捣,每一两用酥五钱,同炒干入药。
【气味】甘、微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血内溜,续绝补骨髓,止痛安胎(《唐本》)。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木天蓼
(《唐本草》)【校正】并入《拾遗》小天蓼。
【释名】时珍曰:其树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马蓼亦名天蓼而物异。
【集解】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
藏器曰:木蓼,今时所用出山南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不当以藤天蓼为注,既云木蓼,岂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着树生,叶如梨,光而薄,子如枣,即苏恭以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月不凋,野兽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风,而小者为胜。
颂曰:木天蓼今出信阳。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麻,子可藏作果食。苏恭所说自是藤天蓼也。
时珍曰:天蓼虽有三种,而功用仿佛,盖一类也。其子可为烛,其芽可食。故陆机云:木蓼为烛,明如胡麻。薛田《咏蜀诗》有“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枝叶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细切酿酒饮(《唐本》)。
【附方】旧一,新三。
天蓼酒:治风,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细锉,以生绢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温一盏饮。
若常服,只饮一次。老幼临时加减。(《圣惠方》)。
气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曝干。用时为末,粥饮服一钱。(《圣惠方》)。
大风白癞:天蓼(刮去粗皮,锉)四两,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
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风。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锉,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饧。每服半匙,荆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见效。(《圣惠方》)
小天蓼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发明】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风。
其中优劣,小者为胜。
子
【气味】苦、辛,微热,无毒。
【主治】贼风口面 斜,冷 癖气块,女子虚劳(甄权)。
根
【主治】风虫牙痛,捣丸塞之,连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时珍,出《普济》)。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放杖木
(《拾遗》)【释名】【集解】藏器曰:生温、括、睦、婺诸州山中。树如木天蓼。老人服之,一月放杖,故以为名。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血,理腰脚,轻身变白不老,浸酒服之(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