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36 页/共 603 页
接骨木
(《唐本草》)【释名】续骨木(《纲目》)、木蒴 。
颂曰: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 、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 。
【集解】恭曰:所在皆有之。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心。斫枝插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气味】甘、苦,平,无毒。
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唐本》)。
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伤瘀血【附方】旧一,新一。
折伤筋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 、自然铜各一两,为末。化黄蜡四两,投药搅匀,众手丸如芡子大。若止伤损,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贴,乃服。
(《卫生易简》)。
产后血晕,五心烦热,气力欲绝,及寒热不禁:以接骨木(破如 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频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方。(《产书》)。
叶
【主治】痰疟,大人七叶,小儿三叶,生捣汁服,取吐(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灵寿木
(《拾遗》)【释名】扶老杖(孟康)、椐。
【集解】藏器曰: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汉书》:孔光年老,赐: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寿。
时珍曰:陆氏《诗疏》云:椐即 也。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也。人以作杖及马鞭。
弘农郡共北山有之。
根皮
【气味】苦,平。
【主治】止水(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木
(音葱。《拾遗》)【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谓之吻头。
时珍曰: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白皮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 ,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捣碎,坐之取气,水自下。又能烂人牙齿,有虫者取片许内孔中,当自烂落(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木麻
(《拾遗》)【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泽。叶似胡麻相对,山人取以酿酒饮。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老血,妇人月闭,风气羸瘦症瘕。久服,令人有子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大空
(《唐本草》)【集解】恭曰: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陇人名独空。作小树,抽条高六、七尺。叶似楮,小圆浓。根皮赤色。
时珍曰:小树大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纹。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蔬圃中,杀虫。
根皮
【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寓木类一十二种)
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茯苓
(《本经》上品)【释名】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抱根者名伏神(《别录》)。
宗 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 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