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21 页/共 603 页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栀子
(《本经》中品)【释名】木丹(《本经》)、越桃(《别录》)、时珍曰: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司马相如赋云:鲜支黄砾。注云:鲜支即支子也。佛书称其花为 卜,谢灵运谓之林兰,曾端伯呼为禅友。或曰: 卜金色,非栀子也。
【集解】《别录》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
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于药甚稀。
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浓硬,又似樗蒲子。二、三说即西域 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殖传》云:卮、茜千石,与千户侯等。言获利博也。入药用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雷 《炮炙论》谓之伏尸时珍曰:栀子,叶如兔耳,浓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
【修治】 曰:凡使,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为上。先去皮、须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元素曰: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杲曰:沉也,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丹书》:栀子柔金。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疗目赤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别录》)。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 虫毒(甄权)。解玉支主喑哑,紫癜风(孟诜)。治心烦懊 不得眠,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元素)。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时珍)。
【发明】元素曰: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
其用有四: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四也。
震亨曰:栀子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
好古曰:本草不言栀子能吐,仲景用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则邪因以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或用为利小便药,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本草言治大小肠热,乃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仲景治烦躁用栀子豉汤,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香杲曰:仲景以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香豉色黑味咸,入肾而治躁。
宗 曰: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而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炙甘草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附方】旧十,新十七。
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屡用有效。(黎居士《简易方》)。
小便不通: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沧盐少许。捣贴脐及囊,良久即通。(《普济方》)。
血淋涩痛:生山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经验良方》)。
下利鲜血: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匕。(《食疗本草》)。
酒毒下血:老山栀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钱匕。(《圣惠方》)。
热毒血痢:栀子十四枚,去皮捣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后方》)。
临产下痢:栀子,烧研,空心热酒服一匙。甚者不过五服。(《胜金方》)。
妇人胎肿属湿热:山栀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钱,米饮下。丸服亦可。(热水肿疾: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丹溪纂要》)。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未得吐下:栀子二七枚烧研,熟酒服之立冷热腹痛 刺,不思饮食: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研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小腹痛,茴香汤下。(《博济方》),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丹溪纂要》)。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纂要》)。
五尸疰病:冲发心胁刺痛,缠绵无时。栀子三七枚烧末,水服。(《肘后方》)。
热病食复及交接后发动欲死,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师方》)。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阎孝盘肠钓气: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同炒过,去草乌,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钱,茴香葱白酒下。(《普济方》)。
赤眼肠秘: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黄末三钱,温服。(《普济方》)。
吃饭直出:栀子二十个,微炒去皮,水煎服。(《怪症奇方》)。
风痰头痛不可忍: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吐即止。(《兵部手集》)。
鼻上酒 :栀子炒研,黄蜡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细茶下,日二服。忌酒、麸、煎火焰丹毒:栀子捣,和水涂之。(《梅师方》)。
火疮未起:栀子仁烧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千金方》)。
眉中练癣:栀子烧研,和油敷之。(《保幼大全》)。
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甚效。(《集简方》)。
犬咬伤:栀子皮(烧研)、石硫黄等分,汤荡火烧: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花
【主治】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时珍)。
【附录】木戟 藏器曰:生山中。叶如栀子。味辛,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酸枣
(《本经》上品)【释名】 (《尔雅》)、山枣。
【集解】《别录》曰:酸枣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
弘景曰:今出东山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与经文疗不得眠正相反。恭曰:此即 枣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今医以棘实为酸枣,大误矣。藏器曰:酸枣既是大枣中之酸,此即是真枣,何复名酸?既名酸,又云小。今枣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惟嵩阳子云:余家于滑台。今酸枣县,即滑之属邑也。其树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可为车轴及匙、箸等。其树皮亦细而硬,纹似蛇鳞。其枣圆小而味酸,其核微圆而仁稍长,色赤如丹。此医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人卖者,皆棘子也。又云:山枣树如棘,其子如生枣,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当果。颂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孟子》曰“养其 棘”是也。嵩阳子言酸枣县所出为真,今之货者皆是棘实,用者尤宜详辨。志曰:酸枣即棘实,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微扁;其大枣仁大而长,不相类也。宗 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尔。嵩阳子言酸枣木高硕,今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其实一本也。
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浓。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乃土地所宜也。后有白棘条,乃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实大,其刺亦少。故枣取大木,棘取小科,不必强分别焉。
酸枣
【气味】酸,平,无毒。宗 曰: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