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17 页/共 603 页
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直指方》)。
穿掌肿毒:新桑叶研烂, 之即愈。(《通玄论》)。
汤火伤疮:经霜桑叶(烧存性,)为末,油和敷之。三日愈。(《医学正传》)。
手足麻木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救急方》)
枝
【气味】苦,平。
【主治】遍体风痒干燥,水气、香港脚、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疗口干及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苏颂。出《近效方》,名桑枝煎。一法:用花桑枝寸锉,炒香,瓦器煮减一半,再入银器,重汤熬减一半。或入少蜜亦可)。
【发明】颂曰:桑枝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
时珍曰: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经》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 、流注、 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桑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又按:赵 《养 漫笔》云:越州一学录少年苦嗽,百药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纳锅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饮之,服一月而愈。此亦桑枝煎变法尔。
【附方】旧二,新四。
服食变白,久服通血气,利五脏:鸡桑嫩枝,阴干为末,蜜和作丸。每日酒服六十丸。
(《圣惠方》)。
水气香港脚:桑条二两,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亦无禁忌。(《圣济总录》)。
风热臂痛:桑枝一小升切炒。水三升,煎二升,一日服尽。许叔微云:尝病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剂寻愈。观《本草切用》及《图经》言其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一解中蛊毒:令人腹内坚痛,面黄青色,淋露骨立,病变不常。桑木心(锉)一斛,着釜中,以水淹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清,微火煎得五升。空心服五合,则吐蛊毒出也。(《肘后方》)。
刺伤手足,犯露水肿痛,多杀人:以桑枝三条, 火炮热,断之,以头熨疮上令热,冷即易之,尽三条则疮自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火煮至五斤,去滓再煎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桑柴灰
【气味】辛,寒,有小毒。
【主治】蒸淋取汁为煎,与冬灰等分,同灭痣疵黑子,蚀恶肉。煮小豆食,大下水胀。
敷金疮,止血生肌(苏恭)。桑霜,治噎食积块(时珍)。
【附方】旧五,新六。
目赤肿痛:桑灰一两。黄连半两,为末。每以一钱泡汤,澄清洗之。(《圣济总录》)。
洗青盲眼: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四,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三十日。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煎汤沃之,于瓷器中,澄取极清,稍热洗之。如冷即重汤顿温,不住手洗。久久视物如鹰鹘也。
一法以桑灰、童子小便和作丸。每用一丸,泡汤澄洗。(《经验方》)。
尸疰鬼疰: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使人寒热淋沥,恍惚默默,不得知所苦,累年积月,以至于死,复传亲人,宜急治之。用桑树白皮曝干,烧灰二斗,着甑中蒸透,以釜中汤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极浓,澄清只取二斗,以渍赤小豆二斗,一宿,曝干复渍,灰汁尽乃止,以豆蒸熟。以羊肉或鹿肉作羹,进此豆饭,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饱。微者,三、四斗愈;极者七、八斗愈。病去时,体中自觉疼痒淫淫。若根本不尽,再为之。神效方也。(《肘后方》)。
腹中症瘕:方见介部鳖下。
身面水肿,坐卧不得: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汁,入锻石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
(《皆效方》)。
白癜驳风:桑柴灰二斗,甑内蒸之,取釜内热汤洗。不过五、六度,瘥。(《圣惠方》)。
大风恶疾,眉发脱落:以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面(以大豆水研浆,解释灰味,弥佳)。
次用熟水,入绿豆面濯之。三日狐尿刺人,肿痛欲死:热桑灰汁渍之,冷即易。(《肘后方》)。
金疮作痛:桑柴灰筛细,敷之。(《梅师方》)。
疮伤风水,肿痛入腹,则杀人:多以桑灰淋汁渍之,冷复易。(《梅师方》)。
头风白屑:桑灰淋汁沐之,神良。(《圣惠方》)。
桑耳、桑黄 见菜部木耳。
桑花 见草部苔类。
桑寄生 见后寓木类。
桑柴火 见火部。
桑螵蛸 见虫部。
桑蠹 见虫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柘
(宋《嘉 》)【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集解】宗 曰: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其叶可饲蚕,曰柘蚕,然叶硬,不及桑叶。
入药以无刺者良。
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锥)。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相感志》云:柘木以酒醋调矿灰涂之,一宿则作间道乌木纹。物性相伏也。
木白皮、东行根白皮【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妇人崩中、血结,疟疾(大明)。煮汁酿酒服,主风虚耳聋,补劳损虚羸,腰肾冷,梦与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发明】时珍曰:柘能通肾气,故《圣惠方》治耳鸣耳聋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铁二十斤, 赤,以水五斗,浸取清,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三斤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饮之,取小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附方】新二。
飞丝入目:柘浆点之,以绵蘸水拭去。(《医学纲目》)。
洗目令明:柘木煎汤,按日温洗,自寅至亥乃止,无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