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14 页/共 603 页
积滞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泥,熔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刘守真《宣明方》)。
气痢赤白: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以熟猪肝丸绿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丸,量人用。此乃郑獬侍御所传方也。(《经验方》)。
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以鸡子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虚人分作二服,决效。(《普济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同上)。
伏暑霍乱伤冷,吐利烦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及油),黄丹(炒,研)一两二钱半,化黄蜡和,丸绿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于上,灸二七壮,取利为度。(《杨氏家藏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风湿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滚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书一册。先将无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纸压去油,分作三饼。如病在左,令病患将右手仰置书上,安药于掌心,以碗安药上,倾热水入碗内。水凉即换,良久汗出,立见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随左右安之。(《保寿堂经验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仁斋直指方》)解中药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弹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余气者:巴豆去皮,线穿,内入喉中,牵出即苏。(《千金》)。
缠喉风痹:巴豆两粒,纸卷作角,切断两头,以针穿作孔子,入鼻中,气透即通。(《胜金方》)。
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捻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济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乱发鸡子大,烧研,酒服。(《圣惠》)。
中风口 :巴豆七枚去皮,研,左 涂右手心,右 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
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小儿口疮不能食乳:刚子一枚,连油研,入黄丹少许,剃去囟上发,贴之。四边起粟泡,便用温水洗去,乃以菖蒲汤再洗,即不成疮,神效。(《瑞竹堂方风虫牙痛:《圣惠》:用巴豆一粒(煨黄去壳)。蒜一瓣,切一头,剜去中心,入豆在内盖定,绵裹,随左右塞耳中。《经验方》:用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又方: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天丝入咽:凡露地饮食,有飞丝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疮。急以白矾、巴豆烧灰,吹入即愈。(《琐碎录》)。
耳猝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经验》)。
风瘙隐疹,心下迷闷: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随手愈。(《千金翼》)。
疥疮搔痒:巴豆十粒。炮黄去皮、心,右顺手研,入酥少许,腻粉少许,抓破点上,不得近目并外肾上。如熏目着肾,则以黄丹涂之,甚妙。(《十全方》)。
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经验方》)。
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硫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
痈疽恶肉:乌金膏:解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陈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点痛处则解毒,涂瘀肉上则自化。加乳香少许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敛者,宜作捻 之,不致成疮。(《外科理例》)。
疣痣黑子:巴豆一钱(锻石炒过),人言一钱,糯米五分(炒)。研点之。(《怪症方》)。
箭镞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与蜣螂同研涂之,斯须痛定,微痒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拔动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疮肿。夏侯郸在润州得此方,后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疮,呻吟不已,郸用此方试之,即痛止也。(《经验方》)。
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龚氏《医鉴》)。
牛疫动头: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两,浆水半升,和灌之。(贾相公《牛经》)。
油
【主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捻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又舌上无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时珍)。
壳
【主治】消积滞,治泻痢(时珍)。
【附方】新二。
一切泻痢:脉浮洪者,多日难已;脉微小者,服之立止。名胜金膏。巴豆皮、楮叶同烧存性研,化蜡丸绿豆大。每甘草汤下五丸。(刘河间《宣明方》)。
痢频脱肛,黑色坚硬:用巴豆壳烧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许,洗软,用真麻油点火滴于上,以枯矾、龙骨少许为末,掺肛头上,以芭蕉叶托入。(
树根
【主治】痈疽发背,脑疽鬓疽大患。掘取洗捣,敷患处,留头,妙不可言。收根阴干,临时水捣亦可(时珍。出杨诚《经验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大风子
(《补遗》)【释名】时珍曰:能治大风疾,故名。
【集解】时珍曰:大风子,今海南诸国皆有之。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大风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
仁
【修治】时珍曰:取大风子油法:用子三斤(去壳及黄油者),研极烂,瓷器盛之,封口入滚汤中,盖锅密封,勿令透气,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风油,可以和药。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时珍)。
【发明】震亨曰: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
时珍曰: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
【附方】新五。
大风诸癞:大风子油一两,苦参末三两,入少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仍以苦参汤洗之。(《普济方》)。
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岭南卫生方》)。
杨梅恶疮:方同上。
风刺赤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唾调涂之。
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