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11 页/共 603 页
鹿藿
(《本经》下品)【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鹿豆(郭璞)、KT 豆(音劳。亦作 )、野绿豆。
时珍曰:豆叶曰藿,鹿喜食之,故名。俗呼KT 豆,KT 、鹿音相近也。王磐《野菜谱》作野绿豆。《尔雅》云: (音卷),鹿藿也。其实 (音纽)。即此。
【集解】《别录》曰:鹿藿生汶山山谷。
弘景曰:方药不用,人亦无识者。但葛苗一名鹿藿。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而引蔓长粗。人采为菜,亦微有豆气,山人名为鹿豆也。
保升曰:鹿豆可生啖。五月、六月采苗,晒干之。
郭璞注《尔雅》云:鹿豆叶似大豆,蔓延生,根黄而香。是矣。
时珍曰:鹿豆即野绿豆,又名KT 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饼蒸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 , 疡气(《本经》)。
止头痛(梁简文《劝医文》)。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灰
(音狄。宋《嘉 》)【校正】原自草部移入谷部,今复移入此。
【释名】灰涤菜(《纲目》)、金锁夭。
时珍曰:此菜茎叶上有细灰如沙,而枝叶翘 ,故名。梁简文帝《劝医文》作灰 菜,俗讹为灰条菜。《雷公炮炙论》谓之金锁夭。
【集解】藏器曰:灰 生于熟地。叶心有白粉,似藜。但藜心赤茎大,堪为杖,入药不如白 也。其子炊为饭,香滑。
时珍曰:灰 ,处处原野有之。四月生苗,茎有紫红线棱。叶尖有刻,面青背白。茎心、嫩叶背面皆有白灰。为蔬亦佳。五月渐老,高者数尺。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簇簇如球,中有细子,蒸曝取仁,可炊饭及磨粉食。《救荒本草》云:结子成穗者味甘,散穗者微苦,生墙下、树下者不可用。
【修治】 曰:灰 即金锁夭,叶扑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若白青色者,是忌女茎,不中用也。若使金锁夭,茎高二尺五、六寸为妙。若长若短,皆不中使。凡用勿令犯水,去根晒干,以布拭去肉毛令尽,细锉,焙干用之。
时珍曰:妓女茎即地肤子苗,与灰 茎相似而叶不同,亦可为蔬。
详见本条。
茎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恶疮,虫、蚕、蜘蛛等咬,捣烂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作汤,浴疥癣风瘙。烧灰纳齿孔中,杀虫 。含漱,去甘疮。以灰淋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 ,着肉作疮(藏器)。
【附方】新一。
疔疮恶肿:野灰 菜叶烧灰,拨破疮皮,唾调少许点之,血出为度。(《普济》)
子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炊饭磨面食,杀三虫(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藜
(《纲目》)【释名】莱(《诗疏》)、红心灰 (《玉册》)、鹤顶草(《土宿本草》)、胭脂菜(详下文)。
【集解】时珍曰:藜处处有之。即灰 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老则茎可为杖。《诗》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陆玑注云:莱即藜也。初生可食。谯、沛人以鸡苏为莱,《三苍》以茱萸为莱,皆名同物异也。《韵府》谓藜为落帚,亦误矣。《宝藏论》云:鹤顶龙芽,其顶如鹤,八九月和子收之,入外丹用。
叶
【气味】甘,平,微毒。
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鹤顶,阴草也。捣汁煮粉霜,烧灰淋汁煎粉霜,伏矾石,结草砂,制硫,伏汞及雌黄、砒石。
【主治】杀虫(藏器)。煎汤,洗虫疮,漱齿 。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时珍)。
【附方】新一。
白癜风:红灰 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并晒干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汁熬成膏,别以好乳香半两,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炼成牛脂二两,和匀,每日涂三次。
(《圣惠》)
茎
【主治】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时珍)。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秦荻藜
(《唐本草》附)【释名】时珍曰:按:《山海经》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为菹。此即秦荻藜也。盖亦藜类,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恭曰:秦荻藜生下湿地,所在有之。入所啖者。
诜曰:此物于生菜中最香美。
【气味】辛,温,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