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15 页/共 603 页
百合病:百合知母汤:治伤寒后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状,已发汗者。用百合七枚,以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却以知母三两,用泉水二升煮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服。
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已经吐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鸡子黄一个,分再服。
百合代赭汤:治百合病已经下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却以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水二升,煮取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生地黄汁一升,同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并仲景《金匮要略方》)。
百合变渴:病已经月,变成消渴者。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取汁温浴病患。浴毕食白汤饼。(陈延之《短剧方》)。
百合变热者: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微利乃良。(《短剧方》)。
百合腹满,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短剧》)。
阴毒伤寒:百合煮浓汁,服一升良。(《孙真人食忌》)肺脏壅热,烦闷咳嗽者:新百合四两,蜜和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圣惠方》)。
肺病吐血:新百合捣汁,和水饮之。亦可煮食。(《卫生易简》)。
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胜金方》)。
拔白换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捣,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挂门上,阴干百日。每拔去白者掺之,即生黑者也。(《便民图纂》)。
游风隐疹:以楮叶掺动,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四分,捣和贴之。(《摘玄方》)。
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应验方》)。
天泡湿疮: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濒湖集简方》)。
鱼骨哽咽:百合五两。研末。蜜水调围颈项包住,不过三、五次即下。
(《圣济》)。
花
【主治】小儿天泡湿疮,曝干研末,菜子油涂,良(时珍)。
子
【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汤服,治肠风下血(思邈)。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山丹
(《日华》)【释名】红百合(《日华》)、连珠(同)、川强瞿(《通志》)、红花菜。
【集解】诜曰:百合红花者,名山丹。其根食之不甚良,不及白花者。
时珍曰:山丹根似百合,小而瓣少,茎亦短小。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
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亦结小子。燕、齐人采其花跗未开者,干而货之,名红花菜。
卷丹茎叶虽同而稍长大。其花六瓣四垂,大于山丹。四月结子在枝叶间,入秋开花在颠顶,诚一异也。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别一种也。
根
【气味】甘,凉,无毒。《正要》云:平。
【主治】疮肿、惊邪(大明)。女人崩中(时珍)。
花
【气味】同根。
【主治】活血。其蕊,敷疔疮恶肿(时珍)。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草石蚕
(《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地蚕(《日用》)、土蛹(《余冬录》)、甘露子(《食物》)、滴露(《纲目》)、地瓜儿。
时珍曰:蚕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叶上滴露则生,珍常莳之,无此说也。其根长大者,《救荒本草》谓之地瓜儿。
【集解】藏器曰:陶氏注虫部石蚕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食之。
颂曰: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用。
机曰:草石蚕,徽州甚多,土人呼为地蚕。肥白而促节,大如三眠蚕。生下湿地及沙碛间。秋时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
颖曰:地蚕,生郊野麦地中。叶如薄荷,少狭而尖,文微皱,欠光泽。根白色,状如蚕。四月采根,水瀹和盐为菜茹之。
时珍曰:草石蚕,即今甘露子也。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长者近尺,方茎对节,狭叶有齿,并如鸡苏,但叶皱有毛耳。四月开小花成穗,一如紫苏花穗。
结子如荆芥子。其根连珠,状如老蚕。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萝卜卤及盐菹水收之,则不黑。亦可酱渍、蜜藏。既可为菜,又可充果。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若与此不同也。
根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虫。与诸鱼同食,令人吐。
【主治】浸酒,除风破血。煮食,治溪毒(藏器)。焙干,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可捣末酒服(苏颂)。和五脏,下气清神(《正要》)。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