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60 页/共 63 页

刘河间曰:“鲤之治水,凫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诸鱼属火,独鲫属土。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   和足阳明,实手阳明。运就下水,制泛滥水。   可和胃实肠,而又能行水者,以性独属土。而自能制水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亦名白鳝。味甘,性平。   煮食补虚损,烧烟熏蚊虫。能去风,又辟蛀。风瘙阴痒,湿痹骨蒸。   张鼎云:其骨烧烟,蚊化为水。熏竹木,辟蛀虫。置衣箱、辟诸蠹。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俗称黄鳝。味甘,性温,无毒。   补中益血,逐风除痹。产后失调,食疗甚宜。   血:可涂口眼歪斜。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咸,性偏温。入心、肺、脾、肾四经。   降火滋肾,通肠润燥。精血亏损,怯弱虚劳。补养肺阴,免于短夭。阳事难兴,常餐得效。   清炖食之,对虚人有益。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平,偏温,无毒。   潜阳、益人。补五脏,理虚劳。润毛发,消瘿气。   吴鞠通先生于小定风珠方解中曾云:“淡菜生于咸水之中而能淡,外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之真阳,其形翕阖,故又能潜真阳之上动。”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阮氏云:“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瘿与海藻同功。”   本品与冬瓜同煮食,味尤美。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无毒。   煮软作羹汤,补虚主冷痢。去胸中邪热烦闷,治妇人产后虚损。   商品俗称蛏干,作汤颇为鲜美,寓药于食,能消疾病于无形。   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待色转白,漂净为末,同冰片成散吹咽中,治喉风急症。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咸,性寒,有小毒。畏紫苏、大蒜、木香。忌柿。   和经脉而散恶血,清热结而续筋骨。合小儿之囟,解漆毒之疮。   性寒,能发风,能薄药力。孕妇不宜食。爪能坠胎。   第四卷\附录   (一)淀粉类食疗品   1.葛 粉即葛根中之淀粉。味甘,性平,无毒。入胃经。为止渴生津之食疗佳品。宋 寇宗 谓:“冬月取生葛,捣烂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入沸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拌食”。查葛根制为粉食,由来已久,唐 陈藏器即谓:“作粉尤妙”;宋 苏颂亦谓:“今人多作粉食”。风药多燥,唯葛根独润,作粉则性更和缓。《食医心鉴》治烦躁热渴,即以葛粉与粟米同煮食;又治小儿壮热呕吐,亦以葛粉水调,糜饮和食。余家治诸般咽喉症,每嘱患者食此,少加糖或蜜调服,味甚甘美。可起清热、止痛、止呕之作用。余曾用葛粉作赋形剂,将锁匙散制成含片,有易于结合及崩解之特点,颇便于应用。   2.藕 粉《宦游笔记》谓:“淮以南,皆泽国。居人莳藕滤为粉,淘汰既净,去其渣滓,存其甘液,风吹日曝,渐成碎珠,以汤沃而食之,别有风味,亦野物之可尚者矣。尤著名者曰片粉,择藕之极佳者淘晒,人工十倍寻常,及其既成,则如白雪片片,纤尘不染,味亦绝胜”。明 朱权( 仙)云:“藕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味甘气芬芳性平。调中开胃,补髓益血,通气分,清表热。常食安神生智慧,解暑生津,解渴止泻”。藕节也可以捣澄取粉,《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味甘微带苦,性平。开膈,补腰肾,和血脉,散一切瘀血,生一切新血。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藕粉质滑易于下咽,又能止血养阴,开胃生津,故用于喉证最宜。其果实莲子研磨成粉即为莲子粉。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肾三经。《本草经》谓其“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多食令人欢喜”。《新修本草》谓其“轻身益气,令人强健”。《本草蒙筌》谓其“安靖上下君相之火邪”。明 李时珍谓其“交心肾,浓肠胃,固精气,利耳目”。根据以上诸说,虚损喉症,如咽喉结核等,或兼神志之病,用之均宜。一般咽喉病而兼心、肾、脾、胃不足者,用之亦颇为适合。   3.荸 荠 粉荸荠载于《名医别录》,原名“乌芋”。以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尔雅》名之为“凫茈”,以凫喜食之也。又以音近而转为“凫茨”、“ 脐”宋 郑樵《通志》则作“地栗”,盖亦取其形似也。其地下块茎淘制成粉则为荸荠粉。味甘性微寒,质滑无毒,能入肺、胃、肠诸经。为清热化痰之品。唐 孟诜谓其“除胸中实热气”;苏颂谓其“浓人肠胃,不饥,能解毒”。《食规》谓可治“伤风失声”。余家治咽痛失音,用荸荠粉加糖,开水冲调频服。咽喉及食道肿瘤,汤水难下,调粉食之,可以易下;咽喉腐块难退,或角化如珠,难以剥脱者,可用荸荠粉伍硼砂等作吹药。本品又是眼科去翳之妙品。   4.菱 粉即菱肉所制之粉也。朱权云:“捣烂澄粉食,补中延年”。《本草纲目拾遗》谓“能补脾胃,益气健力,耐饥行水,祛暑解毒,强脚膝”。余家遇老年而患慢性咽喉病,出现衰弱症状者,每劝其间服菱粉,确具有强健之功。   5.芡 粉即芡实所制之粉也。唐 苏敬谓“作粉食益人,胜于菱也”。《养余月令》谓其“益精气,强智力,灵耳目,固精添髓”。余家治喉症之慢性而兼虚损者,如便溏、遗精、带下等,每赏用之。喉蛾又兼关节疼痛,屡屡发作者亦宜之。《孙升谈圃》谓“人之食芡,必咀嚼之……能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功甚于乳石也”。余每遇咽痛口干之患者,多使其嚼之,能令满口津生。庚子,余于役酒泉,每晚必嚼服十数粒,觉其确有殊功。   6.山 药 粉山药原名薯蓣,后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至宋英宗名署,遂又改为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本草经》则谓其小温),入心、脾、肾三经。为补益脾肾药,亦可补心安神。研磨成粉,调成糊状,加糖食之。余家每用此于喉症之调理善后。单用而量大,其力更专,其效更显。山药藤上所结之珠芽,名零余子。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肾诸经。为强壮补肾药。   陈藏器谓其“益肾,强腰脚,补虚损,食之不饥”。李时珍则谓其“胜于山药,美于芋子”。研磨成粉,可供食疗。余家经验,山药重在补脾,此物重在补肾,故肾虚所致之头眩耳鸣,腰酸脚弱,或兼有咽痛者,则必用之。   7.百 合 粉由百合研磨而成。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肺二经。能滋养五脏,益阴安神,润肺止咳,除热利尿。举凡心虚少寐,精神不宁;肺虚干咳,甚或吐血;阴虚热渴及脾肾失健,浮肿,小便不利等,用之均有益。《名医别录》曾谓其“治喉痹”,盖指后期而言。《随息居饮食谱》谓其“上理咽喉”。余家于喉痹、喉痈、白喉、喉痧等病后阴虚,或兼神志欠宁,咳嗽浮肿者,均用之。每仿《金匮要略》百合病诸方,依其需要,适当加入地黄、知母、滑石等,或伍以玉竹、天冬、麦冬、石斛等。山丹即百合之开红花者,主治略同,但其补力稍逊,以之入喉科方,亦甚相宜。《随息居饮食谱》云:“清营涤暑,润燥通肠,或蒸或煮,亦可澄粉,益人”。注:第二行之喉痹,应作急症关下喉痹。   8.橡 子 粉由橡子研磨而成。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肾诸经。是代食品,也是收涩药。《列子 说符》有“夏食菱芰,冬食橡栗”之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也提到“拾橡栗”。唐 孙思邈谓其“非果非谷,而最益人……令人强健不饥”。《日华本草》谓其“煮食止饥,御歉岁”。李时珍谓其“如老莲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以上均是代食之记载。至于如何食法,应当以水多次泡浸,淘去其涩味,蒸熟食之;或磨粉食之;亦有磨成浆汁,过滤后取其沉淀,晒干成粉应用者,其未沉淀部分,还可以做凉粉,或类似豆腐的食品。在治疗方面,概括言之,涩肠止泻,兼可固精。咽痛而伴有慢性腹泻的患者,温燥非其所宜,以橡子粉加糖冲调服用,平易而效宏。又咽喉结核与肠结核并见,且兼遗泄或带下者,亦宜用之。   以上所举粉类食品,合而言之,均能治疗咽喉诸症;析而言之,则又有所区别:大抵葛粉走表;荸荠粉清痰;藕粉和中;菱粉、莲子粉、百合粉、山药粉、零余粉均可补中,然又各有侧重;藕粉、莲子粉、百合粉、山药粉均能调和情志,然藕可除烦,莲令人喜,百合定惊,山药安神;芡粉、橡子粉虽均达下焦而起收涩作用,然芡之重点在前阴,橡之重点在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