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26 页/共 3614 页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伤寒后宿食不消(附论)   夫伤寒后脏腑未平。脾胃尚弱。或累经汗下。表里俱虚。新瘥之后饮食失节。胃气未营。   不能摧化五谷。故致宿食不消化也。又云。胃受谷。脾播而消之。伤寒发汗吐下之后。脏腑俱虚。气血未复。脾胃弱不能克化饮食。故令宿食不消也。其状烦热如疟。心胸满胀。噫气酸臭者是也。又云。此谓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而痛。此为胃内有干粪。   挟宿食故也。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伤寒。热气相搏。故宿食不消也。   方   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冷热不调。气不和。心腹疼痛。食不消化。   草豆蔻(一两去皮)吴茱萸(半两汤浸七次焙干微炒)青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槟榔(一两)当归〔半(一)两锉微炒〕上为末。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健脾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欲饮食。纵食不能消化。   诃黎勒皮(一两)白术(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麦(一两炒令微黄)神曲(半两炒令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大腹皮(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干姜(三分炮裂锉)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枇杷叶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食不消化。食即欲呕吐。   枇杷叶(三分拭去毛炙微黄)前胡(一两去芦头)槟榔(一两)草豆蔻(一两去皮)人参(一两去芦头)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入生   又方   (出圣惠方)人参(一两去芦头)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高良姜(一两锉)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热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宿食不消。痰逆气胀。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前胡(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槟榔(一两)白术(一两)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微炒)上为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食不消化。头目昏重。心神虚烦。   白术(一两)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人参(一两去芦头)白茯苓(一两)桂心(半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旋复花(半两)五味子(半两)大腹皮(半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前胡(一两去芦头)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气虚。心腹胀满。宿食不消。四肢逆冷。不   欲饮食。食即丁香(半两)白术(三分)人参(三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三分炮裂锉)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神曲(三分炒令微黄)诃黎勒皮(一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槟榔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阴阳气结腹痛。胃中有宿食不消。   槟榔当归(锉微炒)川大黄(锉碎微炒)川朴硝赤茯苓(以上各一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空心稍热服。如人行五七里许再服。以利为度。   橘皮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胸膈气滞。   陈橘皮(一两半汤浸去白瓤焙)槟榔(二两)麦(一两炒令微黄)木香(三分)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草豆蔻(一两去皮)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为散。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不计时候。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冷气攻心腹痛。四肢不和。食不消   化。   木香人参(去芦头)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槟榔(以上各一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次焙干微炒)诃黎勒皮(一两)草豆蔻(一两去皮)桂心(一两)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微炒)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下三十丸。   高良姜丸   (出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