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74 页/共 3614 页
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防葵诃黎勒皮人参(去芦头)桂心白术川大黄(锉碎炒)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各三分)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生姜汤下三十丸。
芍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结胸。心下结硬。烦闷。腹胀。宜服。
赤芍药诃黎勒皮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人参(去芦头)黄芩木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以上各三分)白术桂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当归(锉炒以上各半两)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中坚硬。两胁胀满。欲成结胸。宜服。
赤茯苓桔梗(去芦头)赤芍药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牛膝(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五味子五加皮柴胡(去苗)桂心川大黄(锉碎微炒以上各三分)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生姜汤下三十丸。
朱砂丸治伤寒心中硬痛。不可忍。或腹胀满。欲成结胸。宜服。
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麝香(一分细研)上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生姜汤送下二十丸。
太乙丹治伤寒结胸。心下痞硬不通。
禹余粮(醋淬)玄精石金星石银星石阳起石紫石英白石英甘锅石磁石(火醋淬七次)礞石硝石硫黄(各一两炒)丹砂乳香腻粉(各半两研)阿魏(二钱)巴豆(去皮生用)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七十二粒)上捣研细。罗为末。糯米饭和丸如弹子丸大。每服一丸。麸炭火上烧存性。入腻粉一钱。蜜水化下。吐泻。脚转筋。伏阴厥逆。生姜蜜水化下。
黄连栀子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汗下后。热结胸中。大便涩。小便赤者。
黄连大黄栀子黄芩(各五钱)上锉细。每服一两。水三盏。煎服。
桔梗连翘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汗下后。热结胸中者。
桔梗连翘黄芩(各一两)薄荷甘草川芎(各五钱)栀子(一个)上锉细。
每服一两。水三盏。煮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结胸糖灸法
(出卫生家宝方)以冰糖不拘多少。置病患胸上。其糖干再涂。病愈则止。
仙茅丸
(出王氏博济方)
治伤寒结胸。及恶候者。大效。
仙茅(一分)贯众(半两)黑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荜茇(一分)巴豆(半两去皮心)甘草(少许)干姜(半两)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结胸。生姜枣汤下一丸。
如五七日病者。更打破一丸。同煎汤下。使如程序。伤寒只冷浆水下。如转后。须用顺气解表药。
服之汗出即瘥。
治伤寒结胸阴证。浑身手足俱冷。并冷汗出。噎塞不通。大便虚冷。须是阴证。方
可吃此药草豆蔻干姜黄橘皮川芎羌活桂心细辛(各一分)熟牵牛(炒)半夏(各三铢)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七分。空心。熟汤调下。
治伤寒后。寒热已退。腹中余一块。疼痛不可忍。忽走在腿面上痛。宜服此方。
(出护命方)黄芩牡丹皮桑寄生羌活荆芥穗射干芍药桃仁牵牛麻黄(去根各一分)连翘(半两)官桂(半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半。食后。熟汤调下。
增损理中丸
(出活人书)
太阴下之。胸满硬。诸结胸。宜服此。
人参白术(各一两)甘草干姜(各一两半)黄芩(半两)枳实(十二片)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沸汤化一丸。
稀涎散
(出危氏方)
治结胸。膈作寒热。饮食减少。
猪牙皂角圆白半夏(各一两)上锉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入咽便吐去涎。即愈。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伤寒发黄(附论)
夫伤寒发黄者。盖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
为疾之甚也。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盛甚。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风被火热。
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由内有热。而被火致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懊者。必发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也。湿亦令黄也。热亦令黄也。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之黄也。必身黄似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至于热盛之黄也。必身黄如橘子色。
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黄如柏。是其正黄色也。由是观之。湿之与热。岂不异矣。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主黄。土色也。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须内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