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70 页/共 3614 页

麻黄(去根节)川大黄(锉碎微炒)诃黎勒皮桂心羌活赤芍药桔梗(去芦头各半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麦(一两炒令微黄)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治两感伤寒三两日。不得汗。闷乱目张。四肢逆冷。心腹坚硬。大便不通方。   (出圣惠方)牵牛子(二两生捣取末一两)川大黄(半两锉裂微炒)干姜(炮裂锉)蓬莪术桂心(各一两)上为细散。入牵牛子末。同研令匀。每服用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三茎。   豉四   治两感伤寒沉重。救急有效。宜预合此方。   (出圣惠方)硫黄(细研水飞过)硝石(细研如粉各五两)皂荚(十梃不蛀者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上先将皂荚捶碎。用十二月雪水一升。浸两日。熟。以生绢滤取汁。和前件硫黄硝石。硬软得所。入瓷瓶内盛。封瓶口不得通风。背阴处掘地二尺。深埋瓶。从正月一日至十五日。取出。太湿。即更阴干三两日。即以新炊饭烂研相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   以葱茶下五丸。如是食毒。即先转泻后服之。   治两感伤寒。四肢厥冷。急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附子(半两烧半黑)芫花(半两醋拌炒令黄黑色)皂荚(半两去黑皮涂酥炙黄焦去子)上为末。同豉心一合。汤浸。细研如膏。入药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用去根节麻黄汤下十丸。如人行五里一服。以汗出为度。   三圣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昏沉迷闷。燥渴头疼。渐加沉重。   天灵盖(一枚白色者涂酥炙令黄)苦参(三两)甘草(一两锉炙微赤)上为细末。   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葱术散   (出传信适用方)   治不别阴阳二证。染患浅深。凡时气天行瘟疫。及寻   常风吹雨洒。   苍术(洗净一斤)葱(连根须洗净一斤)麻黄(不去节四两)甘草(二两炙)上将葱术入臼中杵。令葱涎相入盆中。坚捺令热。冬间半月。春夏五七日。取出。锅中炒。葱叶过焦。   逐旋筛出。以术干为度。次入麻黄、甘草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渣。热服。如要出汗。连进二三服。以衣盖之。常服解诸劳倦。行路缓急。最为先务。   菖蒲饮子   (出德生堂)   治四时伤寒。不问两感。头疼。发热憎寒。咳嗽。七日   内外皆可服。   川芎猪苓(去黑皮)本(净)柴胡(去芦)菖蒲干葛甘草桑白皮(各半两)上咀。如法修制。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三片。同煎八分。去滓。温服。滓再煎。如要出汗者。加连须葱白一根。同煎。(一方无生姜)   二和散   (出经效济世方)   治调适阴阳。和养荣卫。心胸痞闷。饮食不进。凡伤   寒阴阳不分。   藿香叶香附子(去皮)上等分。为粗末。每一钱。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一方   (出肘后方)用虎杖。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   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彻。入白瓷器及银器中收贮。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冻饮料子。又且美于茗。能破女子经候不通。捣以酒浸。常服。有孕人勿服。破血。   乌术散   (杨氏家藏方)   治感冒风寒湿气。不问阴阳二证。皆可服之。   乌药川芎杜白芷(各十两)青皮(四两半)苍术(七两)甘草(一两半)紫苏香附子(各半两)陈皮(五两)上为细末。白汤点。无时服。   主伤寒传诸藏表里。名为两感方。   (余居士选奇方)木猪苓干地黄地骨皮茯苓麦门冬人参(各二两)小麦(一升)桑白皮(二两)分二贴。口苦面肿。夜睡狂语。并宜服之。   又方   (余居士选奇方)人参茯苓茱萸(四分)木猪苓桂心(六分)芜荑(八分)白术(四分)茵陈(一钱)甘草(四分)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熟水研一丸。无时服。   来苏散   (广南济生方)   治四时伤寒。不问阴阳二证。表里不分。并宜服之。   香附子(一斤炒)陈橘皮(半斤去白)紫苏叶(一斤去梗)苍术(一斤炒)甘草(五两炙)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可二服。   豆蔻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两感伤寒。结胸。壮热恶寒。饮食不下。大小肠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