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69 页/共 3614 页
(出王氏博济方)
治汗后余热未解。
川大黄玄参朴硝白药子(各半两)甘草(二分)上件五味。同为末。每服一钱。
水一盏。煎至八分。放冷服。再服瘥。
退黄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汗后余毒未解。皮肤黄色。
石膏牙硝川大黄山栀子红雪甘草(各等分)上件六味。同为末。每服一钱。
水一盏。入寒水石末少许。同煎至八分。温服。立效。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伤寒两感(附论)
夫两感伤寒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不欲饮食。谵言妄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而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
不知人事。即难治也。何者。脏腑表里同受其邪。五脏内伤。六腑闭塞。阴阳交争。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夫伤寒两感。初得一二日。不得汗。又吐下不得。其人四肢沉重。
心神昏闷。手足厥逆。心中烦躁。渴欲饮水。头痛。憎寒壮热。或即吐逆。腹胁疼痛。转加困重。不得睡卧。阴阳交并。不可救疗。如此证候。当观其形证善恶。察其受病浅深。而行拯疗。亦可瘥也。
歌曰。两感膀胱对少阴。头痛口燥大而沉。胃脾肝胆二三日。脉证双传准例寻。
又论云伤寒惟两感不治。两感者。半属于阴。半属于阳。脏腑俱受病也。一曰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燥。烦满而渴。脉大而沉。二曰阳明太阴俱病。则身热鼻干。谵语。腹满不食。脉长而沉。三曰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冷。水浆不入。脉弦而沉。或三日而僵。或六日而仆。张氏无治法。但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双钟以意斟酌。谓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急先救其里。与四逆汤。如不下利。但身体疼痛。急先救其表。与桂枝汤。此为治有先后。其达权识变之论也。谢复古释张氏治有先后之说。亦以为阳先受病在乎表。则先解表。阴先受病在乎里。则先救里。是亦一意。然先表者里不可缓。
先里者表亦不可缓也与。
方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一两日。不得汗。脉沉迟。心中烦闷。毒瓦斯相
传。阴阳交并人参(去芦头)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裂锉)诃黎勒皮(各三分)槟榔(半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
去渣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头疼身热。心胸闷乱。宜服。发表。
桂心前胡(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皂荚灰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调下二钱。频服。汗出为度。
解表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毒瓦斯传受。阴阳交并。
附子(炮裂去皮脐)麻黄(去根节各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薄荷(一分)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盖出汗。
四逆汤
(出十便良方)
治两感伤寒。阴阳二毒交并。身体手足厥逆。心中热
闷。强语。三部干姜(三分炮裂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良久吃热粥。以助药力。
汗出为度。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遍身疼痛。脑目疼闷。心胸烦热。四肢沉
重。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桔梗(去芦头)防风(去芦头)桂心羌活干姜(炮裂锉)黄(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
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治两感伤寒不得汗。头疼。心胸不利。
(出圣惠方)人参(去芦头)赤茯苓芎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用)桂心诃黎勒皮(各半两)吴茱萸(一分用汤浸七次焙干微炒)上为细散。每服三钱。
以水一中盏。生姜半分。枣二枚。煎至五分。去姜枣。不计时候。和滓稍热服。良久吃热粥投之。
衣盖取汗。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两感伤寒内实。气逆不顺。皮肉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