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29 页/共 3614 页

治伤寒发汗。热不解。心下悸。头眩。身振。   人参(去芦头)赤芍药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以上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茯苓(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汗过多。其人以手扪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心甘草(炙微赤锉)人参(去芦头)白术赤茯苓(以上各一两)枳实(半两麸炒令微黄)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   芎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已得汗。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痛目眩。心神烦   喘。   芎桔梗(去芦头)前胡(去芦头)石膏人参(去芦头)白茯苓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一两)旋复花(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甘草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脉结代者。心下悸也。   甘草(炙微赤锉)茯神远志(去心)苍术(以上各一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未得汗。心悸而烦。头目不利。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桂心(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姜(一分切)大枣(五枚去核)饴糖(一两)上件药。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次入饴糖。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分为二服。   桂枝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桂(去粗皮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白术(一两)甘草(炙锉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赤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饮水过多。心下悸动不定。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白术(三分)半夏(汤浸七遍切焙二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人参(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   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茯苓半夏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呕哕。心下悸动。胸膈有滞水。往往头眩。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半夏〔汤洗七遍炒干二(三)两〕陈橘皮(汤洗去白焙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晚再服。   茯苓白术汤治伤寒吐后。心下逆满。忪悸不定。起即头眩。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白术〔二(三)分〕桂(去粗皮三分)芎(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茯苓桂枝汤治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下悸动。   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炒干各一两重)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桂心汤治伤寒心下有饮。悸动不定。   桂(去粗皮一两)槟榔(锉)半夏(汤洗七遍炒各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治伤寒脉结代者。   上用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   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   日死。   甘草(四两炒)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升)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   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者。   半夏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烦喘(附论)   夫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   腹满而喘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之。在里者。宜下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若乃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伤寒太阳病。下之后喘者。外未解故也。夫发汗后。饮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或饮水过多。入肾亦喘也。伤寒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   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为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太阳病。骨节疼痛。头疼腰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子主之。是欲发散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盖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   未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