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26 页/共 3614 页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潮热(附论)
夫伤寒热毒不退。伏留于脏腑而不能散。即攻于表。随其旺衰而作发歇。遍身壮热。或进或退。故谓之潮热也。诊其脉。各脉各随其五脏六腑洪数者是也。伤寒潮热者。谓潮作有时。由邪气入里。故病有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有潮热而咳逆者。有结胸而潮热者。大凡潮热。皆以邪气内实也。制方者。宜酌其轻重。伤寒潮热者。
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阳明者胃。属土。应时则旺于四季。应日则发于未申。经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盖邪气入胃。谓之入府。
府之为言聚也。若府库之府焉。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邪气郁而为实热。随旺而潮。是以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惟其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经曰。潮热者。实也。又曰。
潮热者。此外欲解也。可攻其里焉。又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即此观之。潮热属于胃者。昭然可见焉。虽然。潮热为里实可下之证。抑或脉浮而紧。与其潮热而利。或小便难。
大便溏者。皆热未全入府。犹带表邪。当和解其外。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之。或谓潮热有属太阳、少阳者乎。少阳旺于寅卯。太阳旺于巳午。若热于此时发者。为邪未入胃。岂得谓之潮热。必待日晡所发者。乃谓之潮热。见其邪在胃也。遇疾值病。详而验之。始见得真也。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证云。其热不潮。
未可与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证。脉若弦若浮。及外证兼恶寒。犹有表证。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大承气、大柴胡也。脉虚者。桂枝也。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胡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又有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下之。阳明潮热。大便溏。胸满不去者。柴胡主之。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
发作有时。但脉浮者。必盗汗。黄芩汤主之。以上潮热。并属阳明也。
太阳有潮热。仲景大陷胸汤一证。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但发热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者生。涩者死。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证见阴脉者死。病患有阳证而脉涩者。
慎歌曰。已成下证热须潮。病在阳明里欲焦。若有结胸并表证。莫将承气胃中调。
又歌曰。潮热属胃下之和。大结胸家本例图。咳逆利溏并表证。勿攻只有小柴胡。
潮热属阳明。一日一发。日晡而作也。若非日晡所发。是谓其热不潮。盖阳明旺于未申故尔。惟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苟其脉或弦或浮。大便或溏或利。小便艰涩。外证犹有恶寒。则其热未全入府。并不可下。但以小柴胡和解之。是必表证已退。大便硬结。小便如常。乃可攻也。日晡潮热甚者。循衣摸床。独语如怪。直视微喘。脉弦者可治。脉涩者不治。脉不实不虚。但有小柴胡汤寒热。
往来寒热间阴阳。大小柴胡及桂姜。结热心烦仍喜呕。渴而头汗用之良。
阳不足。则先寒而后热。阴不足。则先热而后寒。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交争而作也。盖阳不足。则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若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外以邪入于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出入无拘。所以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此又可以知其受病之处。用药固自有条。然小柴胡。最主寒热。寒多者加桂。若热结者。加大黄。脉不甚实。而大便涩者。加枳壳。寒热相半。只守本方。是亦活法。虽然。寒热之方来。如波涛之汹涌。其势有不容通者。当进之一二日。候少定而图之。经所谓其盛者。可待衰而已。是又不可不知。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大柴胡汤下之。心烦喜呕。胸胁满。不欲食。寒热往来。小柴胡汤。或血气弱。腠理开。邪正交争。痰呕甚者。二陈汤。汗下后。不呕而渴。头汗出。胸胁满。小便不利。寒热往来。柴胡桂姜汤。
方
鳖甲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歇潮热。头痛烦渴。四肢无力。胸膈痰滞。不思
饮食。
鳖甲(一两半去裙生用)恒山(三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地骨皮(一两)石膏(二两)麦门冬〔二(一)两去心〕知母(半两)上捣筛为散。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小麦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不退。每发口干渴逆。饮食全少。四肢无力。
人参(一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芦根(一两半)麦门冬(半两去心)枳实(半两麸炒微黄)黄(三分锉)赤芍药白术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
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往来。口干烦躁。头目疼痛。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葛根(一两锉)麻黄(三分去根节)黄芩川大黄(锉碎微炒)川朴硝(各三分)上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用新汲水调下一钱。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口干头痛。四肢烦疼。
葛根(锉)黄芩石膏柴胡(去苗)知母(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一名柴胡桂姜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经十日以上。潮热不解。日晡即
发。壮热如火柴胡(一两去苗)桂心(半两)黄芩(三分)栝蒌根(半两)牡蛎(一两烧为粉)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
黄芩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烦闷体痛。呕逆。
黄芩柴胡(去苗)人参(去芦头)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秦艽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不退。发歇无时。
秦艽(一两去苗)鳖甲(一两去裙涂醋炙令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
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豉半合。葱白二茎。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
知母散